“十四五”以來,銀川市累計完成用水權交易118筆,交易水量7.04億立方米,成交金額突破7.18億元,位居寧夏首位;累計創建節水型企業40家、節水型公共機構1265家、節水型居民小區303個,節水型黨政機關達標率達99%。
“天下黃河富寧夏”。作為西北城市,銀川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還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水資源短缺始終是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
“十四五”以來,銀川市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四水四定”示範市建設為總牽引,將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從制度創新、技術賦能、市場激活三個維度協同發力,在用水效率提升、用水權改革、節水控水攻堅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突破,成功走出一條乾旱區人水和諧、城水共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改革破冰:激活水資源市場化配置新動能
“每一滴水都能變成‘流動的資産’,這是用水權改革帶給我們的最大驚喜。”寧夏鑫晶盛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建亮的感慨,道出了企業對水資源價值的全新認知。作為全國首例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置換用水權交易的參與者,該企業通過購買置換黃河水指標,既保障了生産用水需求,又降低了用水成本,成為改革紅利的直接受益者。
這場開創全國先河的交易,於今年5月在銀川“六權”改革一體化服務&&完成。3家新材料龍頭企業以0.728元/立方米的價格,購得150萬立方米再生水置換黃河水指標,總成交額達109.2萬元。這一創新實踐打通了“再生水—黃河水—産業用水”的流轉通道,讓污水經處理後成為生態補水,置換出的黃河水精準流向高附加值産業,實現水資源從“單向消耗”到“循環增值”的質變。
如何用好每一滴黃河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眼下,冬灌正有序推進。走進賀蘭縣立崗鎮,黃河水沿着幹渠、支渠、鬥渠、農渠、毛渠等多級渠道匯入農田,灌溉後的廣袤田野在陽光下泛着銀光。“過去農田多是大水漫灌,水源浪費嚴重,加上渠道年久失修、閘門不嚴,滲漏問題突出。”寧夏立水源智能節水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香玲説,如今通過安裝自動化計量設施、實施渠道砌護,有效減少了滲漏和上下游灌溉不均、無效灌溉等問題,既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也緩解了灌溉周期長的難題。
作為用水權改革試點縣,賀蘭縣深挖農業節水潛力,已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2.34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4年的0.441提升至2024年的0.567,農業用水效率不斷提高。同時,當地不斷完善農業水價、工程管護、用水管理、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等機制,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水資源向高效益領域流轉,實現節約集約利用。
從企業享紅利到縣域破難題,銀川市用水權改革成效顯著。“十四五”以來,銀川市累計完成用水權交易118筆,交易水量7.04億立方米,成交金額突破7.18億元,位居寧夏首位;同步開展用水權收儲10筆、用水權質押貸款9筆。一系列市場化舉措,推動節余水資源加速轉化為水資産,讓“節約用水有利可圖”從理念變為現實。
全域節水:繪就全民參與的節水新圖景
“以前澆花澆草全靠自來水,現在用的是回收的雨水和再生水,我們通過建設雨水收集回用系統,雨水通過路面透水磚和水系匯集至集水井,過濾後二次利用,用於水系補給和綠化澆灌,小區景觀綠化用水每年可節約3000立方米,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寶湖社區黨委書記李紅彩指着寶湖天下小區裏的節水設施説。經過節水改造,該小區不僅實現了雨水收集再利用,還換上了更為先進的計量器具和閥門配套設施,可以對小區水情實時監測,便於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發現管道“跑、冒、滴、漏”現象,並及時維修。
“現在打開水龍頭會下意識調小水流,洗菜水衝廁所、洗衣服的水擦地板,這些節水小技巧早就成了日常習慣。”寶湖社區居民吳平分享着自家的節水竅門。在這個節水型社區裏,節水元素隨處可見:樓道裏“點滴節水,匯成江河”的標識格外醒目,宣傳欄裏的節水漫畫生動有趣,廣場上的節水標語朗朗上口。全方位的宣傳引導,讓節水理念潛移默化融入居民生活。
從社區庭院、校園課堂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銀川市正將節水理念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神經末梢”,勾勒出全域節水的立體圖景。數據見證成效: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3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28.4%,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5,各行業用水效率實現跨越式提升。
全民參與的熱潮,正匯聚成節水護水的磅礡力量。“十四五”以來,銀川市累計創建節水型企業40家、節水型公共機構1265家、節水型居民小區303個,節水型黨政機關達標率達99%。通過實施高校節水專項行動,6所高校建成分佈式污水處理中水回用設施,年節水量達60萬立方米。“精打細算、一水多用”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幅全民共建共享的節水新圖景,正在“塞上湖城 大美銀川”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