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1月19日電 題:解開“胰島素抵抗”之惑
新華社記者馬麗娟、唐紫宸
近年來,“胰島素抵抗”逐漸從一個醫學術語演變為熱門健康話題。面對“容易飢餓”“發胖”等常見情況,不少人對號入座,擔憂自己“中招”,引發健康焦慮。什麼是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有何關係?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什麼是胰島素抵抗?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董小英介紹,胰島素是由胰腺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在調節血糖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俗來説,胰島素抵抗是指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遲鈍’了。正常情況下,胰島素像一把‘鑰匙’,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當發生胰島素抵抗時,這把鑰匙‘開鎖’效率降低,肝臟、肌肉、脂肪組織無法有效利用血糖,葡萄糖只能滯留在血液中,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專家&&,胰島素抵抗並非獨立疾病,而是多種代謝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包括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徵、多囊卵巢綜合徵等,其引發原因非常複雜。“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一般由遺傳、基因突變等先天因素,或肥胖、缺乏運動、高糖高脂飲食等後天因素引起。”董小英説。
“近年來,我國胰島素抵抗水平呈現上升趨勢。”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杜婧介紹,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項研究顯示,男性、45歲以上、有過量飲酒及身體活動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面臨更高的胰島素抵抗發生風險。
哪些誤區值得注意?
社交媒體上,“容易餓”“肚子胖”“減重困難”等關鍵詞常引發人們對胰島素抵抗的焦慮。“我們經常遇到因體重增加、難以減重、月經紊亂等懷疑自己胰島素抵抗的患者,但從實際診斷結果來看,有的是單純性肥胖,有的只是因生活方式導致的代謝異常。”杜婧説。
專家&&,雖然胰島素抵抗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引發飢餓感,但飢餓感受飲食結構、心理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並不是胰島素抵抗的典型或特異性表現。
只有胖的人容易胰島素抵抗?
杜婧説,不能只根據體重來判斷,胰島素抵抗可分為脂肪型、肝臟型和骨骼肌型,偏瘦的人可能因肌肉量不足,葡萄糖攝取和利用能力下降,引發骨骼肌型胰島素抵抗;或因內臟脂肪分佈異常,導致慢性炎症和代謝紊亂,增加患肝臟型胰島素抵抗風險。對於這兩種類型,干預重點應放在增加肌肉量、改善肝臟代謝功能上。
網上的自測指南可信嗎?
專家&&,腹型肥胖、黑棘皮病典型皮損、餐後嗜睡、強烈糖癮等代謝異常表現自測指標有一定參考價值,但還需通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等多項指標綜合評估,並由醫生結闔家族病史、臨床表現等進行專業判斷,單純依據“發胖”“頸部黑棘皮”等非特異性或特異性不足的症狀自我診斷,極易造成誤判。
胰島素抵抗等於糖尿病?不可逆轉?
“這其實是誤區,輕微的胰島素抵抗非常普遍,無需焦慮。”董小英表示,這其實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從胰島素抵抗到糖尿病有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完全可以逆轉或延緩病情進展。
如何防治?
調整飲食結構是重要環節。
專家&&,優化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尤為關鍵,建議減少精製米麵、含糖飲料等高升糖指數食物的攝入,增加全穀物、雜豆類等低升糖指數食物的比重,減少蔗糖、果葡糖漿等添加糖的攝入。同時關注進餐順序,嘗試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類食物,最後吃主食,這種順序被證明有助於延緩胃排空,從而平緩餐後血糖波動,對血糖敏感人群尤其有益。
“確保優質蛋白的攝入也很重要,例如富含Omega-3的魚類、去皮的禽肉、瘦肉、雞蛋及豆製品。蛋白質能通過複雜的生理機制幫助穩定餐後血糖,並促進肌肉合成,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夏羽菡&&,應致力於構建一個以優質蛋白、健康脂肪和高纖維碳水化合物為主的膳食模式。
規律運動是有效途徑。
專家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行,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可顯著提升肌肉葡萄糖利用率。同時需打破久坐習慣,建議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
此外,應每晚保證7至8小時規律睡眠;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緩解壓力,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對代謝造成負面影響。
“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生活方式干預都是共同基石。當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佳時,應在醫生指導下結合藥物治療。”董小英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