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了近半個月時間的“老河工”張恭,回想起莊重仰望黃河源牛頭紀念碑的那一刻,仍然禁不住激動得眼眶發紅——那不是心有餘悸,而是盈胸激情萬丈。
今年10月下旬,黃河源頭,仰望矗立在高山之巔的牛頭紀念碑,張恭經年抑制的心聲在空曠原野盡情釋放:“黃河源頭我來了!母親河,我愛你!”此時此刻,這位已年至65歲、為水利事業辛勞44年的“老河工”終於完成了自己丈量黃河全程的終極旅途。

1981年,走上水利工作崗位的張恭第一次來到黃河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泉眼山的初春,寒意料峭,眼前波瀾壯闊的黃河,讓這個來自旱垣上的農家娃滿懷壯志:有生之年,一定要把黃河干流走完!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
此後的43年間,從一名普通的水利職工到治河的高級工程師,張恭一直圍繞397公里的黃河寧夏段,從事電力揚水、襯砌修渠、節水改造、工程建設管理等水利工作,但丈量黃河全程的腳步卻始終沒有停歇:
1981年,黃河甘肅段;1985年,黃河內蒙古段;1997年,黃河河南段;2000年,黃河陜西、山西段;2009年,黃河出海口;2013年,黃河上中游濕地……

2025年,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思想提出20周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學理念實踐7周年之際,退休已近5年時間的張恭決定奔赴黃河源頭,實現自己丈量黃河全程的最終夢想。
向黃河源頭進發,一場接續44年的奔赴。
金秋時節,“老河工”張恭從寧夏首府銀川進發,從黃土高直上青藏高原,一路前行,再次見證了母親河的潤澤之力:“塞上江南”寧夏平原沃野千里,絲路古道河西走廊綠意盎然,“中華水塔”三江源河溪淙淙……真好一個活力四射的黃河流域生態新世界。

10月20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的日子,早晨9時左右,一行人從青海省西寧市出發,驅車行駛470多公里,抵達瑪多縣境內、海拔4610米的黃河源牛頭紀念碑。
但見碑基正面,“黃河源頭”四個大字熠熠生輝,矗立碑頂的青銅牛頭雕塑,角指天穹。舉目遠眺,皚皚雪山起伏,青碧長空如洗,成群結隊的藏野驢、藏青羊等野生動物,在金色草甸上悠閒覓食休憩;黃河源頭“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宛若兩顆藍寶石,清冽湖水蜿蜒向東奔流而去……

“我終於走完黃河全程,踐行了初心!”
對着黃河源牛頭紀念碑,張恭莊嚴宣告。他感慨,在5464公里的黃河干流上,自己用44年的奔赴,切身感受了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點點滴滴,改善實實在在,變化天翻地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