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11月13日電(記者鄒欣媛)“孩子一沾手機就揪心,既害怕耽誤學業又擔心損害健康”,這是眾多家長的共同焦慮。醫生提醒,規避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關鍵在於如何“科學引導”,讓“網絡時光”轉化為成長助力。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理衞生中心主任醫師方建群説,過度上網的隱患確實不容忽視,一是青少年長時間沉浸虛擬世界易打亂時間管理節奏,直接影響學業表現;二是過度依賴線上社交可能導致回避現實交往,甚至引發社交能力退化、情感認同缺失等問題;三是久坐刷手機不僅損害視力、影響脊椎發育,還會擠佔戶外活動時間,造成體質下降。
方建群説,網絡的積極價值同樣值得重視。豐富的網絡資源能有效拓寬青少年視野、激發創造力,例如通過動漫創作可鍛煉圖片處理、視頻剪輯等實用技能;線上社群能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緩解孤獨感,尤其對有社交顧慮的孩子而言,可作為現實交往的“練習場”;各類教育視頻、電子書籍更能成為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助力提升自學能力與學習效率。
如何將“網絡時光”轉化為成長能量?方建群説,家長需放下焦慮,以平等姿態傾聽孩子的網絡興趣,通過“這個內容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等提問了解其需求,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數字公約”,明確“學習、睡眠、戶外活動優先”的原則,協商確定雙方認可的上網時長與時段。執行中既要堅定立場,也要及時鼓勵守約行為,若出現違約則暫停權限並共同分析改進;將孩子的網絡興趣延伸至現實場景,若孩子喜愛歷史類游戲,可陪同閱讀相關書籍、觀看紀錄片等,還可打造“家庭數字共享時光”,一起觀看孩子推薦的高分影片,甚至合作拍攝短視頻,增進親子互動。
醫生提醒,若孩子出現睡眠不足、情緒低落、拒絕現實社交、成績驟降、對既往愛好失去興趣等表現,可能是過度沉迷的預警信號,需及時介入引導,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支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