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這門沉澱了數千年的民間手藝,承載着無數人的民俗記憶,也藏着最鮮活的生活氣息。
“我的泥塑採用黃河河底淤泥,水土沖刷,一層一層沉積在河底,粘性好,再加工後才好用。”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泥塑傳承人王永紅,一語道破選材關鍵。
打碎、晾曬、過篩、泡製、摔打、揉捏,做好精細的練泥過程,才能正式開始製作泥塑。
製作泥塑也有講究,先用鐵絲或木棍紮起骨架做支撐,再用塑泥捏出大致形象,最後進行細緻刻畫。
“初學者從動物、小孩等小形象入手,更易上手。”王永紅&&,泥土開裂是常見問題,燒制時扎排氣孔可以避免爆裂。
指尖堆疊間,人物雛形逐漸顯現。幾十年的堅守,讓王永紅掌心的紋路裏藏滿了泥土的印記。
泥土無言,卻能承載文化的重量;匠心有聲,足以喚醒傳統的活力。當更多人願意觸摸泥土的溫度,這門古老藝術定能在新時代繁茂生長。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