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玉皇閣光影璀璨,“古韻新生”時尚大秀的非遺華服與飛檐翹角相映成趣;田間地頭的“新風故事盲盒”傳遞文明力量,社區課堂的歡聲笑語浸潤人心。今年以來,興慶區深耕“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底蘊,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古城肌理、貼近百姓生活,以多維融合、全域覆蓋的實踐行動,讓文明之光照亮城鄉每一個角落。
以文化人,構建思政育人新格局。興慶區將精神文明建設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創新實施“行走的思政課+文明實踐”項目,組建5個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共同體,聯動80余名“紅領巾講解員”打造“館校教聯體”,讓青少年在玉皇閣、寧夏博物館等場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以“我們的節日”為抓手,舉辦國風游園會60余場次、“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100余次,開展“萬人同上一節思政課”等特色活動,覆蓋群眾超5萬人次,讓思想引領在沉浸式體驗中入腦入心。
守正創新,打造文化傳承新品牌。依託千年古城文脈,興慶區持續深化“中華誦讀之城”建設,舉辦“聲潤古城”全民朗誦大賽,以“文聯萬家·藝潤興慶”文藝志願服務為紐帶,開展書法送福、采風創作等活動5000餘人次。創新推出“拾舊·尋根,故鄉記憶展”,在村社打造“老城記憶”展示角,通過老物件、老影像講述時代變遷,舉辦攝影巡展5場、主題沙龍20余場。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將剪紙技藝、傳統紋樣融入現代時裝秀,讓傳統文化在創新表達中煥發新生機。
精準惠民,織密便民服務新網絡。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興慶區構建“文明實踐+”七維融合矩陣。應急救護領域打造“救在身邊”品牌,開展標準化培訓50場、覆蓋2300人次,在人流密集區設“急救地攤”20處;“心向陽光”心理健康項目通過“點單派單”開展活動475場,提供線上援助3萬多小時;針對青少年開設“七彩假期”暑托班、周末書畫班,解決家長託管難題;“興·星未檢”品牌開展普法活動70余場,以“空中課堂”“小劇場”守護未成年人成長。
賦能治理,激活基層文明新動能。推動文明實踐與基層治理同頻共振,在農村啟動“文明浸潤化風成俗”項目,組建“春風化雨”宣講小分隊,以“新風故事盲盒”“主題演出”傳播零彩禮嫁女等文明新風。深化“E網連心”網絡文明建設,開展“網絡達人看興慶”活動。志願者常態化活躍在文藝巡演、移風易俗宣講、場館服務一線,讓志願服務成為基層治理的“暖心底色”。
從玉皇閣的古韻風華到村社的便民服務,從文化傳承的守正創新到基層治理的文明實踐,興慶區以文明為筆,繪就出兼具文化厚度與民生溫度的古城新圖景,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精神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