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10月30日電(記者謝建雯)為充分發揮養老保險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用、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聚焦主責主業試點開展集體經濟補助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在拓寬籌資渠道、增加個賬積累、提高待遇水平等方面持續發力,為鄉村振興注入養老保險力量。目前已完成城鄉居民集體經濟補助第一批試點工作,惠及5070名參保群眾補助金額14.7萬元,個人賬戶人均增加約30元。
拓寬籌資渠道,做大養老金“蓄水池”。2024年,自治區人社廳聯合民政廳、農業農村廳、寧夏區稅務局&&《關於印發〈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集體補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探索“集體經濟+養老保險”的跨界組合聯動,選取靈武市臨河鎮、閩寧鎮原隆村等5個縣(區)16個村(社區)開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集體經濟補助試點,在原有個人繳費、財政補貼籌資基礎上,增加集體補助新渠道;同時積極對接稅務部門、合作銀行梳理出一套集體經濟補助申報、審核、徵繳、記賬全流程操作手冊,構建了政策、經辦、稅務協同體系,實現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村集體經濟補助“全鏈條”線上辦理,並定期與試點縣(區)對接,了解經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逐一梳理完善,確保每筆集體補助落實到位。
推動政策落地,匯聚養老金“點滴水”。自治區人社廳制定方案促落實,堅持“一村一策”原則,指導試點村(社區)因地制宜制定各具特色的補助方案,如西夏區同陽新村向低收入群體傾斜,為殘疾人等六類困難群體補助25元/年,其他人員補助20元/年;強化宣傳促繳費,要求試點地區通過組織開展專題培訓、走村入戶等方式,加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宣講,讓基層幹部對試點工作的要求明明白白,讓群眾對集體補助給個人帶來的好處清清楚楚。
強化資金監管,擰緊養老金“水龍頭”。自治區人社廳指導村集體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依法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收益用於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補助的補助範圍、補助標準、資金來源等,同時健全資金籌集、審核、公示等流程,暢通監督渠道,主動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讓每筆錢都在陽光下運行。在做好公示監督的同時,人社部門還嚴格集體經濟補助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管理規範和基金安全,並推動補助信息與社保、稅務信息系統精準對接,確保每一筆補助都可追溯、可核查,讓“養老錢”真正用到群眾養老保障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