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對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予以命名,銀川市榮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稱號,成為西北五省區中第二個獲此殊榮的首府(省會)城市。
示範創建“聚合力”,以創促建“樹標杆”。自第三批示範創建工作啟動以來,銀川市堅持以創建促提升、謀發展,將法治建設融入政府工作各環節,政府透明度指數連續6年全國前十,營商環境綜合便利度連續6年全區第一,涉企執法投訴數量下降30%以上,行政復議案件量是行政訴訟案件量的1.5倍,國家信訪局督辦受理辦理不規範信訪件下降61.5%,各類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達99%,安全生産“四項指標”全面下降,“證照分離”改革“3124”、規範涉企執法監督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等10個單項獲評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示範項目,居全區首位,實現從“點上突破”到“整體躍升”跨越。
立法決策“應民需”,制度保障“固根基”。統籌推動“立改廢”,充分發揮司法部基層立法&&點作用,開設群眾參與立法“直通車”,全國率先立法設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主題宣傳實踐月”“銀川企業家日”,2023年以來先後制定、修訂《銀川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和車輛停放管理條例》《銀川市燃氣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33件,覆蓋生態、民生、産業等各領域,回應群眾期盼。對行政規範性文件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審查等“十必審”,在全區率先建立政策措施公平競爭審查會審制度,編制合法性審查事項指導目錄清單,審查率、報備率保持100%。連續5年編制並公布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全面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參與重大行政決策全過程,持續為“三都五基地”建設等重點工作築牢法治屏障。
法治賦能“助企興”,營商環境“添活力”。連續召開3屆民營經濟大會,“審批局、營商局”分設模式領跑全國。推出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指標體系指引80條,發布厚植營商沃土《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政策環境指標位列全國前五,全市累計在冊經營主體總量達42.1萬戶。全域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葡萄酒産業、“辦證難”等“一件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在西部地區首推“項目管家”,全區率先試點開展“無人工干預”智能審批,實現開辦企業平均3小時辦結,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6年西北第一。打造營商環境法治工作站、檢察工作&&點、法律服務站點23個,銀川經開區營商環境法治工作站被中國法學會確定為先進基層服務站點。在全區率先建立涉企行政檢查“白名單”制度,將112家信用好、風險低企業納入管理,明確221項免檢、降頻事項。推行涉企檢查掃碼入企,全面深化涉企執法“綜合查一次”,全市行政檢查數量和涉企執法投訴舉報數量同步下降30%以上。建立涉企訴訟案件“繁案精審、簡案快審、類案專審”機制,案件平均審理期限縮短至54天。
法治護航“惠民生”,社會治理“見實效”。推行政務服務“周末不打烊”事項193項,在全國首創設立政務服務“地攤IP”“市民大廳懷遠小廳”,開展“銀領辦”幫辦代辦服務超4萬人次。打造全區行政復議規範化建設試點,建立線上線下復議申請接收點73個,以“不見面”受理申請佔比超60%,行政復議案件量達到行政訴訟案件量的1.5倍。加強行政應訴工作,使“告官能見官,出庭又出聲”成為常態。大力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一體推進領導包案化解、信訪源頭治理、積案清理攻堅。“塞上楓橋”品牌做優建強,“和諧大叔”、“小燕”調解室等先進經驗走向全國。建成法治文化陣地624個,培育全市“法律明白人”8006名,開展“法律知識大比拼尋找身邊的法律明白人”系列活動24場,14個村(社區)先後被評為全國、自治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打造現代公共法律服務“會客廳”,加大對老年人、未成年人等重點群體服務力度,2023年以來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34萬件,挽回經濟損失7458萬元。
銀川市將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法治建設決策部署,以示範創建為契機,堅決扛起“雙示範市”建設時代使命,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作表率”首府責任,充分發揮示範地區的標杆引領作用,創造更多銀川經驗、銀川模式、銀川樣板,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銀川篇章注入持久法治動能、築牢堅實法治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