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聯,核心在幹。今年以來,寧夏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立足基層黨組織建設,以“打破行政壁壘、聚合發展動能”為抓手,推動轄區羅渠村與解放村深化跨村聯建,以“黨建鏈”串聯“産業鏈”“治理鏈”,走出了一條“組織強、産業興、群眾富、鄉村美”的協同發展新路徑。
組織聯建聚合力,築牢共富“橋頭堡”
緊扣“地域相鄰、優勢互補、共謀發展”原則,上橋鎮創新構建“鎮黨委—‘一核兩翼’黨建聯盟—跨村聯建黨組織”三級組織體系,推動兩村從“單打獨鬥”向“抱團作戰”轉變。
通過建立“每週碰頭、每月推進”議事機制,兩村黨員幹部累計召開聯建專題會議46次,敲定大棚升級、研學基地建設等重點項目12個,解決土地流轉等民生難題28件。
而將羅渠村黨群服務中心搬遷至兩村交界核心區後,打造的“聯建樞紐”已累計服務黨員群眾1.2萬人次,其中,接待果蔬採摘諮詢、研學團隊對接等産業相關服務佔比超60%;常態化開展的“黨員大會聯開、主題黨日聯過”活動,推動兩村黨員參與率從聯建前的78%提升至95%,真正實現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1+1>2”的疊加效應,為後續産業發展、鄉村治理夯實組織根基。
産業聯興強引擎,激活增收“新動能”
“以前守着幾座舊大棚,一年到頭純利潤最多3萬元;現在跟着聯建村搞精細化種植、做採摘游,去年光陽光玫瑰葡萄就賣了7萬多!”羅渠村種植戶馬燕的感慨,道出了兩村産業聯興的實效。
上橋鎮精準錨定“強村帶弱村、富村幫窮村”協同路徑,以兩村黨組織為紐帶,構建“黨組織+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共同推進“跨村聯建精品果蔬示範園區”建設。
升級改造的70座舊大棚,通過引進熊蜂授粉、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果蔬産量較改造前提升30%,優質果率從65%提高到92%;新建的5座高標準溫室大棚,主打反季節水果西紅柿種植,單棚年産值突破15萬元,較傳統大棚增收近8萬元。
依託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景區輻射效應,開發的“觀光采摘+休閒體驗”項目,自2025年4月運營以來已接待游客8.3萬人次,帶動兩村果蔬産品直銷率達100%,村集體經濟年增收均超50萬元,吸納23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人均月工資3800元以上,真正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與農戶致富“雙向奔赴”。
治理聯抓促和諧,繪就鄉村“幸福卷”
鄉村要振興,治理需先行。兩村以聯建為契機,將“協同治理”融入鄉村發展各環節。
劃分的12個“黨員責任網格”實現兩村農戶全覆蓋,56名黨員中心戶、28名無職黨員通過“民情會商”“矛盾聯調”機制,累計化解鄰里糾紛、土地流轉矛盾、採摘服務投訴等問題180余件,矛盾化解率達100%,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抵制高額彩禮等主題,聯合開展的“鄉村宣講會”“文化藝術節”等活動50余場,其中“抵制高價彩禮·倡導文明婚俗”主題活動覆蓋群眾2000餘人,推動兩村彩禮金額平均下降40%,8對新人選擇“零彩禮”結婚,以文化活動涵養文明鄉風,讓“民族團結”“婚事新辦”等理念深入人心,切實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産業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鄉村環境。
從“兩村分立”到“全域協同”,上橋鎮羅渠村與解放村的跨村聯建實踐,不僅是利通區深化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更為全市破解村級發展“小、散、弱”難題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