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載有15頭膘肥體壯肉牛的貨車駛出院門,手裏拿着合同,寧夏同心縣慶華村65歲的馬明海非常開心。這個在黃土地上和牛羊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村裏人,怎麼也不敢想,短短幾年時間,自己和家人就實現了從過去“望欄興嘆”到如今“腰包鼓起”的轉變。“這一趟下來,扣除成本我不僅能還清10萬元貸款,還能留下4.5萬元。”

馬明海在給牛喂飼料。(受訪者供圖)
同心縣位於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山區,在黃土地上找活路再養些牛羊,是很多個“馬明海家庭”的謀生方式。近年來,同心縣持之以恒抓産業,馬明海一家的轉變則源自2021年的一次縣鄉幹部針對産業發展的摸排走訪。
“當時走訪了解到,很多像馬明海這樣的家庭,因為獨立養殖面臨‘檢疫難、貸款難、銷售難’等困境,就決定在慶華村開展集體養殖試點,統一購買牛犢、辦檢疫證。”慶華村村委會副主任楊金寶説。

同心縣農商行工作人員到村部為養殖群眾現場辦理貸款。(受訪者供圖)
“過去趴在牛欄上,就想啥時候欄裏牛能滿,但沒錢沒辦法。自從政府給我們整村授信後,不僅能貸到款,利率還比市場低了1.35%,一年算下來起碼能省下一大半飼料錢。”馬明海説,“貸款買了20隻牛,欄裏一下熱鬧起來了。”
“馬明海們”家裏的牛欄熱鬧了,吸引着那些在外打工村民的目光。“開始肯定是擔心呀,畢竟外面務工這麼多年熟門熟路,回來貸款養殖有風險。”45歲的李國江在外務工多年後,回到了家鄉。“統一買牛有貸款,技術上門還&&賣。這事能成!”
如今,慶華村裏像李國江這樣從沒養過牛羊的農戶開始搞養殖的已有60多戶,村裏的養殖戶比2022年增加了73戶。而慶華村的探索也在同心縣多點開花。同心縣農業農村局畜牧中心主任金錄國説,全縣已有超過10.5萬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近9.89萬農戶便捷地獲得了發展生産所需的資金支持;全縣預計今年新增補欄肉牛2萬頭。(記者 楊穩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