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上橋社區廣場,社區便民集市人群熙攘,為周邊居民搭建起全新的社交&&;在塑配小區,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不僅提供標準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還通過中央廚房配餐滿足社區助餐需求;在瑞錦名邸的睦鄰網格驛站,代收快遞、衣物縫補等12項便民服務有序開展……

今天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這樣的場景正在變成一種常態化的生活圖景。
近年來,勝利鎮將發展壯大社區經濟作為強化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多元化思路整合區域資源,着力打造社區經濟“強磁場”,實現經濟增收、服務提質與民生改善的互促共贏,構建嵌入式、互助式、循環式的社區生活共同體,讓民生幸福圈越來越有溫度。
走進上橋社區老幹部家屬院內,美發、理療、繪畫課堂一應俱全,創業青年、銀發手藝人、社會組織各展所長,1378平方米的場地一片熱鬧景象。

回應轄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服務需求,勝利鎮大力盤活存量閒置設施資源,以“空間換服務”“資源換項目”等市場化模式,積極鼓勵和支持本地居民創業,讓閒置場地變成了“社區小經濟圈”,同時引導40余家商圈商戶、“兩新”組織加入“社區合作共建”計劃,匯聚起鎮域發展的多元力量,強力推動區域化黨建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形成“微經濟”發展共同體。
在人口聚集區,勝利鎮打造了永昌、民生、富榮、中華等4個“社區食堂”,秉持“公益為基礎、低償為補充”的運營理念,為周邊8700余戶居民提供物美價廉的餐飲服務,有效解決了“一老一小”就餐難問題,補齊了公共服務短板。

“每天都能吃上健康營養的熱乎飯,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再也不用為做飯發愁了!”在“食全食美”社區食堂,73歲的郭生亮老人端着碗,臉上洋溢着滿足的笑容。
這份舌尖上的溫暖,是勝利鎮“發展成果反哺民生”的持續努力。目前,全鎮已開設理髮店、裁縫鋪、愛心託管班等承包制個體經營商鋪20余家,為居民提供家政服務、養老助殘等特色服務200余場次,進一步提高社區“造血”功能。
為推動社區經濟行穩致遠,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勝利鎮積極探索“低償+反哺”模式,促進收益反饋社區。目前,全鎮已有1個社區開設慈善基金賬戶,金額累計3萬餘元,將社區經濟收益優先用於扶老助殘、基礎設施維護等民生關切,為轄區居民解決雨天道路坑洼、樓道照明不亮、排水管漏水等難點堵點問題。

此外,聚焦鎮域經濟活躍度提升,勝利鎮創新以“社區鄰居節”“鄰里生活節”為載體,打造了“睦鄰集市”這一鎮域品牌消費&&,並開通“村社共富直通車”,組織跨鎮聯動展銷活動35場次,集中展銷優質農特産品、特色美食、非遺文創産品2000余件,累計實現銷售額30余萬元,有效促進城鄉消費循環,將服務半徑縮短至“步行5分鐘”。
“社區經濟不是簡單做生意,而是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勝利鎮黨委書記吳偉偉&&,“我們通過‘小切口’推動‘大民生’,把資源沉下去,讓服務跟上來,真正把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李梅婷 王欣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