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3日,經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多所院校專家現場測産,位於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的玉米示範田,平均畝産達到1309.78公斤,標誌着寧夏玉米高産潛力探索在乾旱風沙區又有了新進展。
寧夏風沙灌區是玉米主産區,但長期以來,農田風蝕沙化、保水保肥能力差、耐密品種短缺等問題制約着玉米産量。為破解這一難題,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篩選抗逆、耐密、宜機收的高産品種,通過構建沙地玉米密植高産群體與根層,優化肥水精準管理,研究沙地增碳培肥防蝕等關鍵技術,解析風沙地玉米高産機理,挖掘玉米産量潛力。聯合自治區農技推廣總站,今年在紅寺堡、鹽池、同心等乾旱風沙區開展了玉米高産潛力攻關與大面積單産提升示範。
測産現場,收割機駛過,金黃的籽粒直接傾瀉入倉,省去了晾曬環節。專家組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和程序,進行實地勘察、隨機取樣、稱重、測水、計算。“在前期遭遇高溫乾旱、後期面臨陰雨寡照的不利條件下,能實現畝産1300公斤,非常不易!”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産提升工程專家指導組組長李少昆認為,這片示範田通過集成密植高産品種、導航單粒精播、水肥精準調控、延期低水分籽粒直收等關鍵技術,有效克服了環境制約,為西北風沙區玉米高産創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樣板,建議加大推廣力度。
不僅在小面積攻關田取得佳績,千畝連片示範區同樣表現搶眼。在紅寺堡區紅寺堡鎮1037畝示範方,實收折合標準水分後平均畝産1171.47公斤;鹽池縣馮記溝鄉1106畝示範方,平均畝産達到1216.59公斤。專家組介紹,示範方以風沙區沙地密植高産玉米品種和高質量群體構建為核心,配套滴水齊苗等關鍵技術,較周邊傳統種植畝均增産超過200公斤。同時,採用玉米低水分籽粒直收技術,有效解決了規模化生産中的籽粒晾曬難題。
寧夏農林科學院研發的“玉米密植高産低水分籽粒直收技術”及參與研發的“玉米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已連續多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正從寧夏走向全國,成為驅動玉米單産提升的核心力量。(記者 馬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