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的田野鄉間依舊洋溢着産業興旺的蓬勃生機。走進利原村現代農業設施基地,大棚在田壟間整齊排列,種植戶李聚仁正穿梭在翠綠的黃瓜架間:“兩座大棚一年能收入10萬元,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
利原村通過與農業科技公司深度合作,構建了“種苗培育—技術支撐—市場銷售”的完整産業鏈,統一培育的優質種苗、專業的技術指導,加上企業暢通的銷售渠道,讓科學種植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此外,“固定崗位+臨時用工”機制讓村裏的2000多名中老年勞動力和留守婦女實現了“務工顧家兩不誤”,昔日的農田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聚寶盆”。

從田間大棚到車間廠房,扁擔溝的産業布局正從農業向多元領域延伸。在同利村的製衣車間,自動化縫紉機的“嗒嗒”聲此起彼伏。“我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收入比外出打工還高!”女工馬金華對現狀很是滿意。這個總投資168.09萬元的惠民項目,盤活了7860平方米閒置土地和廠房,全套自動化縫紉設備的投用讓生産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已吸納多名村民就業,預計未來三年用工規模將擴展至500人以上,年營業額可達2000萬元,為扁擔溝鎮鄉村産業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而在渠口村,剛完工的溝道治理以工代賑項目同樣釋放着惠民紅利——1619米治理後的溝道能將田地中的鹼水排出,6座新建生産橋橫跨兩岸,不僅改善了區域農田排水條件和村莊環境,更創造了220個務工崗位,讓基礎設施建設的紅利真正惠及千家萬戶。

産業發展的多元路徑,最終指向的是村民“錢袋子”的鼓起來、村集體“家底”的厚起來。
在烽火墩村,1200畝蘋果種植基地裏,紅彤彤的蘋果挂滿枝頭,“以前蘋果沒地方儲存,現在有了冷庫,可以錯峰銷售賣上好價錢!”果農秦鵬飛一邊採摘一邊説,“我的50畝蘋果年收入能有40多萬元。”村裏建成5座冷鏈庫,通過租賃創收,預計年度增收10萬元。“今年蘋果行情好,是個豐收年,大家都高興!”烽火墩村黨支部書記馬超望著纍纍碩果笑容滿面。預計全村的蘋果今年畝産達6000斤,商品果佔比超65%,畝均效益突破1萬元,實現了從“種得好”向“賣得好、收益高”的轉變。

如今,行走在扁擔溝鎮,産業興旺的氣息撲面而來,從利原村的“溫棚聚寶盆”到同利村的“扶貧車間”,再到烽火墩村的“特色種植+冷鏈倉儲”,産業振興的觸角延伸到每個村落,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笑容越來越甜,在産業興旺的堅實支撐下,扁擔溝鎮鄉村振興的道路正越走越寬廣。(馬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