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銀川市將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核心引擎,在工業、農業、服務業三大領域實現多點突破,以創新驅動破解發展難題,靠園區建設搭建産業成長&&,讓塞上湖城的經濟發展畫卷愈發鮮活生動。從共享智能的3D打印設備打破全球技術壁壘,到賀蘭縣田間地頭的冰激凌蘿蔔成為“致富金疙瘩”;從覽山公園的落日合唱點燃文旅熱潮,到高校實驗室與企業車間聯手攻克“卡脖子”技術,銀川正以蓬勃的産業活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亮眼答卷。
三産融合煥新顏:構建多元發展新格局
在共享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車間,全球領先的AJS4000 3D打印設備運轉不停,其4000mm×2500mm×1500mm超大成型尺寸與成本降低45%的優勢,實現鑄造3D打印技術國産化替代的同時,也為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按下“加速鍵”。在賀蘭縣常信鄉張亮村田埂上,村民采收的紫紅色冰激凌蘿蔔,憑脆甜口感賣出每公斤16元至20元的價格,首次種植便迎來豐收,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這一工一農的場景,正是銀川三産協同發展的生動縮影。
工業是銀川經濟“壓艙石”,在“十四五”期間已實現從“製造”到“智造”跨越。高端裝備領域,共享智能100萬千瓦超超臨界蒸汽發電機大型球鐵鑄件填補了國內空白;巨能機器人以智能檢測替代人工,實現“效率、精度、可靠性”三重提升;威力傳動為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供應高精度風電減速器零部件。綠色食品與新能源領域,蒙牛寧夏工廠成為全球首個乳業“燈塔工廠”,百餘名員工創造百億元産值,光伏産業單晶硅棒、硅片産能居全國前列;航天航空領域,銀利電氣為神舟飛船、中國空間站研製核心部件。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達535家,光伏、高端裝備等3條産業鏈突破百億級,現代化工業體系韌性更足。

農業走特色化發展路,結出“富民果”。2024年,冷涼蔬菜種植面積73.59萬畝、産量182.09萬噸、産值63.7億元,佔農業産值超60%,134個200畝以上瓜菜標準化基地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從冰激凌蘿蔔“出圈”到肉牛灘羊、牛奶産業擴張,銀川現代都市農業持續提優。2020年至2024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年均增7.77%,一産增加值年均增6.11%,既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又讓農民增收。
服務業以“煙火氣”激活城市動能。夜幕下的覽山公園,落日合唱、音樂季吸引游客打卡,這是銀川商文旅農體酒深度融合的寫照。政策層面,《銀川市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落地,27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5個夜間經濟示範區加速成型;物流領域,寧夏四季鮮冷鏈物流園二期建設正酣,項目含冷鏈倉儲、分揀集配等功能,建成後將縮短農産品流通周期、降低冷鏈成本,助力寧夏特色農産品外銷,還能應急保供、提升生鮮品質、帶動消費升級。前4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從1150.81億元增至1464.66億元,佔GDP比重從46.6%升至49.8%,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創新驅動破壁壘: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在半導體硅部件領域“卡脖子”難題的破解之路上,産學研深度融合正成為關鍵力量,一場打破國外壟斷的技術突圍,正在銀川的生産車間與高校實驗室裏火熱推進。
走進寧夏高創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多晶鑄錠爐持續發出平穩嗡鳴,技術人員緊盯屏幕上的晶界生長曲線,不時記錄着數據;隔壁車間內,新型設備以“穩準快”的節奏作業。這裡不僅是企業與北方民族大學、廈門大學聯手攻關的“主戰場”,也是北方民族大學的“大學生實習基地”。濺射硅靶及半導體硅部件用柱狀多晶硅成果轉化項目的每一次突破,都從這片忙碌的場景中誕生。

半導體産業對柱狀多晶硅的要求極為苛刻,晶粒取向難控制、電阻率不均勻、材料應力大、加工難度高,這些長期困擾行業的痛點,曾被國外技術牢牢“卡喉”。為啃下這塊“硬骨頭”,企業工程師帶着生産中的實際難題,多次奔赴兩所高校的實驗室尋求解決方案;高校教授團隊則帶着理論模型與實驗數據,頻繁扎根企業車間開展現場研究。在車間與實驗室的往返協作中,雙方逐步組建起緊密的聯合攻關團隊。團隊在理論層面反復驗證晶體生長規律,在設備端改造多晶鑄錠爐以適配大尺寸增高型坯體生産,在工藝上打磨套切技術與深孔鑽削方案,最終構建起“理論驗證—方法—設備—工藝”一體化技術體系,讓高端柱狀多晶硅的國産化從藍圖變為現實。
這條産學研之路不僅結出了技術碩果,更催生出完整的産業閉環。目前,寧夏高創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産187噸的規模化生産線,實現了從柱狀晶鑄錠到硅筒、硅環,再到旋轉靶材、片狀靶材的全流程自主生産。其産品已成功進入國內多家知名半導體企業的生産線,讓“寧夏造”硅材料成為産業鏈上的“穩定器”。未來,企業還將進一步擴大産學研“朋友圈”,與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在半導體材料的創新賽道上持續發力。
“十四五”以來,銀川市始終以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洼地和區域科技創新高地為目標,不斷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培育創新主體、暢通轉化路徑、優化創新生態四大核心舉措,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走向生産線,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堅實支撐。
園區建設搭&&:打造産業升級主陣地
在銀川經開區隆基寧光數字化工廠內,實時跳動的數字面板清晰顯示,僅需幾個小時,近2000件三相智能電表便已完成生産。這套集追溯、預警於一體的AI檢測系統,讓這家曾經排名50開外的企業,如今練就多項“獨門絕技”。

而在天通銀廈的車間裏,通過攻克藍寶石晶體“C向生長”及“熱場不穩定”兩大業內公認的技術難題,企業實現100公斤至400公斤級藍寶石晶體、4英寸至12英寸晶棒及襯底片量産,産品直供新能源、集成電路、5G通信等領域,形成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産業鏈。
園區作為産業發展的“搖籃”,在“十四五”期間成為推動企業升級的重要“助推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園區推動企業實施結構優化、技術迭代、智能賦能、綠色轉型,助力重點産業向産業鏈終端、價值鏈高端、技術鏈尖端邁進。
如今,銀川市已培育出共享裝備、隆基光伏等10家自治區級“鏈主”企業與11家市級“鏈主”企業,賀蘭縣綠色食品産業、西夏區裝備製造業也成功入選自治區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園區內産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為“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和“十五五”時期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關鍵節點,銀川的産業升級之路步履鏗鏘、成果豐碩。未來,塞上湖城將繼續以三産融合為發展路徑、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動力、以園區建設為重要支撐,持續優化産業結構、提升産業能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奮力繪就更加璀璨的城市發展新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