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奏響綠色“協奏曲” 共譜生態“新樂章”-新華網

利通區:奏響綠色“協奏曲” 共譜生態“新樂章”

2025-10-23 10:27:22
來源:利通區融媒體中心

  深秋時節,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五里坡生態區內,樟子松挺拔而立,新疆楊舒展枝葉,30米寬的林帶沿着養殖園區蜿蜒伸展,構成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現在這裡與十幾年前有着天壤之別,過去是‘風吹沙子跑,地上不長草’,如今變成了‘樹成行、林成網’的生態綠洲。”扁擔溝鎮同利村村民趙廷榮望著眼前的景象感慨道。

  “首次在五里坡栽植樹木成活率就達到90%以上,這在年降雨量僅有194毫米的地區堪稱奇蹟。”奮戰在造林一線近30年的利通區自然資源局幹部胡科,親眼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蛻變。

  “十四五”以來,利通區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五年來,累計爭取生態建設資金1.27億元,完成營造林10.26萬畝,讓24.64萬畝沙荒地披上“綠裝”,2.5萬畝草原重煥生機。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了良好條件。今年4月,利通區自然資源局濕地監測人員在漁光湖自治區級重要濕地開展動態監測時,驚喜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遺鷗種群數量達100余只。“這是繼靈武市馬家灘南湖之後,寧夏發現的第二處遺鷗集中取食地,成為黃河流域濕地生態系統持續改善的重要標誌。”監測人員介紹説。

  在推進荒漠治理的同時,利通區同步實施水環境系統治理。全長27.27公里的清水溝,從昔日人人掩鼻的“臭水溝”蛻變為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河”。

  巡河員楊忠祥望著清澈的溝水,記憶卻回到了八年前。隨着城市快速擴張,上游造紙、化工企業污水直排入溝,清水溝逐漸淪為周邊居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那時候垃圾堆滿兩岸,污水直接往裏排,路過都得憋着氣、繞着走。”

  轉機始於2017年,利通區下定決心向污染“亮劍”,全面啟動清水溝綜合治理工程。工程累計拆除違法建築物6.1萬平方米,關停養殖場29家,清運各類垃圾3.2萬噸,完成溝道清淤25.8公里、造林綠化總面積達935畝……與此同時,建立“河長+檢察長+警長”聯合執法機制,凝聚執法監管合力。通過封堵7個排污口,推動兩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從源頭切斷了污染。更在溝水入黃河的最後一道關口,建成人工濕地,通過“傳統濕地+強化處理+系統檢測”的模式,實現水體“深度凈化”。

  監測數據顯示,清水溝水質從劣Ⅴ類穩步提升至如今的Ⅳ類以上,黑臭水體現象全面消除。2023年,清水溝獲評自治區級幸福河湖;2024年,其治理案例成功入選全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

  利通區持續完善河湖管理機制,目前,全區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的河湖共44個,建立起覆蓋區、鄉、村三級的176人河湖長隊伍,並配備564名巡河巡湖保潔員。同時,依託35組“高空瞭望”設備和70個超高清攝像頭,構建起對重點河段的24小時智能監控網絡,全面築牢水環境安全防線。

  生態改善為産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扁擔溝鎮五里坡村,憑藉獨特的沙性土壤、充足光照和優質水源,這裡已發展成為寧夏重要的優質奶源基地。通過政策扶持,引入智能養殖設施,構建起從飼草種植、科學養殖到高端乳品加工的全産業鏈。

  林下經濟同樣蓬勃發展。郭家橋鄉馬家大灣村利用林地資源發展生態養雞,預計年銷售收入可達24萬元。寧夏粟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構建“枸杞+鵝+蜜蜂”的高效循環農業體系,通過“杞鵝共生”、套種藥材等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30%以上,形成了“以林促養、以養肥地”的生態閉環。

  如今,利通區經濟林面積1.75萬畝,蘋果、葡萄等特色農産品年産量1.81萬噸,年産值1.34億元,1.53萬畝林下經濟綜合産值2436.51萬元。綠色,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最美底色。(馬佳慧)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