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位列全國美麗城市第四的綠色答卷-新華網

銀川位列全國美麗城市第四的綠色答卷

2025-10-21 17:25:59
來源:銀川新聞網

  秋風拂過賀蘭山麓,黃河水溫潤流淌。這座在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因美景美食“圈粉”無數游客的“塞上湖城”,再傳喜訊——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發布《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報告(2025年)》,在國內36個主要城市中,銀川位列美麗城市第四位。這一榮譽頗具“含金量”,據了解,該報告首次面向城市層面構建了銜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國內最新城市工作政策要求的評價體系,既是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體檢表”,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導航圖”。

  銀川,正以一幅湖光山色與綠色經濟交相輝映的嶄新畫卷,向世人詮釋着“美麗”的深層內涵,它既是一座城市的生態底色,更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生態築基 繪就塞上湖城的綠色底色

  “半城湖光映晴空,一川山色入畫來”,這句古詩描繪的詩意景致,如今已成為銀川的日常圖景。作為全國人均濕地面積最高的城市,銀川擁有80萬畝水域,200余個湖泊星羅棋佈,人均濕地面積更是全國平均值的6倍。在這裡,賀蘭山巍峨如屏,黃河水奔騰不息,典農河成功入選國家“幸福河湖”建設名單,濕地與城市相融共生,勾勒出“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獨特城市肌理。同時,銀川還承載着史前水洞溝文明、賀蘭山岩畫、西夏陵史詩,唐代詩人韋蟾“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更是家喻戶曉。近年來,“塞上湖城 大美銀川”的名片愈發亮眼,更是將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中國十大大美之城等國字號榮譽攬入懷中。

  不過,銀川的“美”,並非僅靠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更源於對生態文明持之以恒的守護與提升。

  近年來,銀川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全方位污染防治、全過程生態保護、全領域綠色轉型三大工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速建設生態強市。在空氣質量治理上,銀川精耕細作守護“銀川藍”,將PM2.5攻堅列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不僅成立專項工作專班、制定專項方案,還創新性邀請區內外技術團隊與專家開展溯源分析,實現精準治污。在此基礎上,更打出監督重點涉氣企業落實污染物總量與濃度“雙減”要求、為加油站安裝油氣回收在線監測設施、對全市涉噴漆汽修企業進行全覆蓋檢查等一系列“組合拳”,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水,是銀川的靈魂所在。近年來,銀川開展黃河大保護專項行動、排查黑臭水體、謀划水污染防治項目,以工筆畫般的精細筆觸,全力繪就“塞上碧水長卷”。更具深遠意義的是,依託全國首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的契機,銀川積極探索“再生水”轉化為“新資源”的路徑。今年5月14日,全國首筆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置換用水權交易在銀川落地,三家新材料企業以每立方米0.728元的價格,各購買50萬立方米用水權,總成交額達109.2萬元。這筆交易,標誌着銀川在激活再生水“第二水源”功能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銀川以用水權改革為支撐,深度探索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置換用水權交易,貫通再生水、黃河水、産業用水的工程與政策路徑,推動水資源優化配置,並持續向水效高地流轉。截至目前,銀川已累計完成用水權交易118筆,累計交易金額達7.18億元。

  此外,銀川還制定印發《“無廢城市”建設任務清單》,開工建設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危廢綜合處置基地。持續的付出,換來的是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5.9%,黃河銀川段水質穩定Ⅱ類進出。

  産業賦能 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真正的、可持續的美麗,需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基礎之上,且能反哺於經濟發展。近年來,銀川堅定不移走生態與經濟協同共進之路,以工業領域為核心縱深推進綠色轉型,成功實現能源消耗與經濟效益的“反向跑”,讓“綠水青山”的顏值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價值。據統計,今年1~8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同比下降8.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強度同比下降10.8%,而綠色産業産值則持續攀升。

  截至目前,銀川已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園區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9家、自治區級綠色工廠30家,以及“無廢企業”16家。為推動綠色轉型落地見效,銀川構建起“監管+政策+技術”的多元推進體系,建立“月監測、季調度、半年通報”工作機制,聚焦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節能監察,精準排查企業用能薄弱環節;推出專項資金獎補政策,對年碳排放總量超2.6萬噸且強度下降5%以上的企業,按減碳量給予最高100萬元獎補;緊抓設備更新改造機遇,鼓勵企業應用綠色低碳技術,並優化“建庫—培育—創建—宣傳”梯度培育方法,全力構建綠色製造體系……一系列精準舉措催生豐碩成果,其中蒙牛寧夏全數智化工廠獲評全球首個乳業“燈塔工廠”,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均位居全區第一。

  同時,銀川聚焦“六新六特六優”産業,大力實施“四新”産業倍增行動,精心打造光伏、電池、智能終端材料和半導體材料、高端裝備製造、乳製品、葡萄酒、枸杞深加工、生物醫藥、現代紡織9條重點産業鏈。如今,銀川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光伏材料製造基地和最大的藍寶石生産基地,已成功入選國家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城市,循環經濟鏈條不斷延伸,綠色發展根基愈發深厚。

  值得關注的是,“綠電小鎮”項目正為閩寧鎮的未來注入新活力。2023年8月,銀川市與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攜手啟動閩寧“綠電小鎮”建設,重點推進“綠色能源”“綠色電網”“綠色用能”三大領域30項重點工程。項目建成後,閩寧鎮將成為全國首個實現24小時綠電供應的鎮區,同時建成全國首個具備離網運行能力的鎮域級新型電力系統,每年可新增綠電消納2.15億千瓦時,減少碳排放7.32萬噸,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多方共贏。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建設,閩寧鎮居民的生活悄然蝶變:居民不僅實現綠色生活,還通過綠電獲得增收,3441戶居民完成清潔取暖“煤改電”;原隆村採用“村集體+企業+農戶”模式,為1635戶居民建設屋頂光伏,村集體每年可獲發電收益500余萬元,居民每戶每年可獲屋頂租賃收益480元。企業也同步實現綠色生産、低碳發展:瀛海水泥通過接入虛擬電網、購買綠證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曉鳴農牧構建“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沼氣能源—有機肥料—綠色種植”生態循環鏈,大幅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中糧長城天賦酒莊獲得國內葡萄酒行業首家零碳工廠認證及産品碳足跡認證。

  今日的銀川,既以濕地連湖留住候鳥的翅膀,也以綠色産業托起百姓的夢想;既用山湖滋養城市文脈,更用創新改革激活經濟脈搏。銀川用實際行動證明,美麗城市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智慧與實幹的創造。(記者 李陽陽)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