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核心的價值是什麼?銀川用行動給出了響亮答案——文明!
近日,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慶祝第56屆“世界標準日”主題活動上,《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報告(2025年)》首次發布。該報告圍繞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大專題展開評估,結果顯示,在國內36個主要城市中,銀川位列“文明城市”榜單第10位,為文明城市建設寫下亮眼注腳。
對銀川而言,創建高質量文明城市,是深入實施“五八”強首府戰略、加快建設品質強市的生動實踐。漫步銀川的大街小巷,城市精管善治、鄉村成風化俗、行人謙恭有禮……這些看似尋常的片段,在朝夕相伴的生活裏,正一點一滴匯聚成銀川獨特的文明底色,最終化為市民觸手可及的踏實與溫暖。
精管善治 雕琢文明新顏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軟實力,更是百姓日常裏最“真”的幸福感。
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出發,銀川始終以“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為核心,既精心雕琢城市外在“顏值”,也用心打磨民生內在“品質”,讓文明的種子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中生根、發芽、開花。
銀川把“民生小事”當作“心頭要事”,用細膩筆觸勾勒生活品質升級圖景。漫步老城區,曾經斑駁雜亂的背街小巷已悄然蛻變,像自強巷這樣承載記憶的老街巷,如今門面規整又不失特色,墻繪點綴間流轉着文化韻味,既留存“老城記憶”,又迸發嶄新活力,成為居民漫步、游客尋味的熱門地標。老舊小區煥新同樣藏着民生溫度,永寧縣老舊小區實成小區的改造正熱火朝天地推進。“以前小區部分墻皮脫落、地面坑洼,住着鬧心。”在此生活20多年的居民魯伏説,如今隨着工程推進,小區環境大變樣,樓道徹底煥新,外立面清新配色讓人眼前一亮,每次回家都覺得心情舒暢。
文明創建不止於局部美化,更驅動城市整體能級提升。在民生“十心”實事長效機制推動下,基礎設施持續加固,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保障網越織越密,讓市民生活更安心、更有底氣;道路換新顏、菜市場升級為“智慧型”,每處改變都精準回應群眾期盼;“一枚印章管審批”“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穩步落地,優化了營商環境,讓“高效便民”成為政務服務的醒目標識……
這些紮實舉措,化作可感可觸的日常:出行時擁堵減少、通暢增多;家門口學校更近、文化場館更有吸引力;小區旁小微公園綠意蔥蘢、生態綠地開闊愜意。每一處細微改進,都在默默累積群眾獲得感,讓文明成為融入三餐四季的溫暖體驗。
如今,銀川不僅將“國際濕地城市”“中國十大大美之城”等榮譽收入囊中,更以民族團結、營商優良、雙擁穩固的鮮明特質,塑造出有溫度、有質感的宜居之城。在這裡,文明是斑馬線前的片刻謙讓,是窗口單位的高效便捷,是尋常日子的踏實舒心,更是城市發展的底氣。
美德沁城 培育時代新風
文明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在於提升市民素質、凝聚城市精神。
海智梅是一位平凡的農村婦女,她用十多年光陰扛起家庭重擔,不僅撫養着自己和已故親屬的6個孩子,還在生活拮據時,既竭盡所能保障孩子們的物質需求,又用心營造豐富的精神生活,助力孩子們健康成長。
一名模範就是一座精神豐碑。為了讓榜樣力量照亮更多人,銀川近年來構建起“發現-培育-宣傳-關愛”的典型選樹鏈條。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5名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52名“中國好人”、5名全國“新時代好少年”,還有226名自治區道德模範、57名“寧夏好人”。越來越多的先進典型從群眾中走來,以強大的示範引領效應,為市民樹立鮮明價值導向,推動文明之風在城市裏向上向善、浸潤人心。
文明的培育,需要融入城市肌理、化為市民習慣。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景觀小品點綴街角巷尾,“文明長廊”圖文並茂講述道德模範的感人事跡,墻體彩繪生動描繪“鄰里和睦”“孝老愛親”的生活場景,各條街巷已形成“轉角見文明”的視覺矩陣。經過耳濡目染,市民的文明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
在此基礎上,銀川持續大力培育時代新風。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文明餐桌倡導節約風尚、文明旅游守護美好風景、文明上網營造清朗空間、文明禮儀涵養君子之風、文明交通保障出行安全……一系列“多民族一家親 文明讓銀川更有品質”主題實踐活動,讓文明行為融入日常、成為自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文明創建的重要一環。銀川創新構建“課堂+課外”“學校+家庭+社會”大思政體系,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從在博物館探尋歷史脈絡,到去酒莊感受産業發展,從閩寧協作一線見證奮鬥故事,再到“雲端課堂”連接廣闊世界,思政課就這樣“走”出去、“活”起來、“融”進來。師生們在跨越山海、貫通古今的沉浸式學習中,築牢思想根基,傳承文明薪火。
此外,銀川還持續擴容“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將便民服務送到市民身邊;理論宣講大篷車深入社區、鄉村,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家常話;“四送六進”文化惠民活動精準對接需求,讓優質資源傳遞到群眾心坎上。在多元務實舉措下,文明正扎根城市肌理、浸潤群眾日常。
全民執筆 共繪文明畫卷
城市文明的根基,從不是一人之力的“添磚加瓦”,而是千萬人同心的“聚沙成塔”。在銀川,無數市民以行動為筆,志願者以服務為墨,共同勾勒出這座城市厚重而鮮活的文明底色。
“王忠效的三句半真接地氣,自己寫的詞講的都是咱身邊事,政策聽得懂、記得牢,還能當故事傳。”興慶區麗景街街道春城社區居民黃亞玲提起這茬,語氣裏滿是讚許。作為轄區家喻戶曉的志願者,王忠效始終堅信“文化是連接人心最好的橋梁”。他發揮創作、書法、演講特長,把政策要點拆解成通俗唱詞,將時代故事融入鮮活表演,為居民送上一場場“有溫度、冒熱氣”的文化大餐。
王忠效的堅守,正是銀川志願者群體的生動縮影。截至目前,全市註冊志願者人數已超53萬。這支龐大隊伍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活躍在城市各個角落,大街小巷裏,他們耐心指引方向,為行人驅散不便;社區院落中,他們為老人修剪頭髮,用細緻服務傳遞溫暖;廣場公園裏,他們搭建臨時講&,把安全知識、政策解讀得明白透徹……這些志願者如同點點微光,雖平凡卻堅定,將善意播撒在每一處需要的地方。
為讓文明無死角,銀川統籌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形成各領域協同發力的良好格局。在鄉村,整潔街巷連着家家戶戶,文明鄉風浸潤田間地頭;在單位,規範服務窗口、文明辦公氛圍,讓辦事群眾感受到便利;在家庭,和睦親子關係、孝老愛親家風,成為文明傳承的最小單元;在校園,瑯瑯書聲伴着文明禮儀教育,為城市文明培育未來力量。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文明之光綿延不絕。文明城市建設沒有終點站,只有一往無前地持續前行。如今的銀川,正以全民參與的熱情凝聚強大力量,以全域推進的決心拓寬文明邊界,以久久為功的堅持深耕精神土壤。這座城,正在文明的滋養下,不斷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更加動人的萬千氣象。(記者 肖夢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