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失語,唯石能言,在賀蘭山滾鐘口的深處,岩石的脈絡裏藏着千年秘密。清晨,獨自進山的廣西游客王冰甜,與一位上山采風的制硯人不期而遇。
她們的目光投向險峰之巔的筆架山——那裏是賀蘭硯石料的源頭,也是這場奇遇的起點。
清乾隆《寧夏府志》記載:“筆架山,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開採於此的石料,歷經億萬年沉積,方得剛柔相濟的質地。
幾經輾轉到達筆架山巔,制硯人輕敲一塊原石,回聲清越——這是能與端硯、歙硯齊名的瑰寶,素有“一端二歙三賀蘭”的美譽。
“色如端石微深紫,紋似金星細入肌。”董必武曾以詩讚頌賀蘭硯的靈性。選石時需“相石俏彩”,依紋理定題材——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皆在石中隱現。每一塊原石都是自然的手稿,等待匠人解讀。
每一塊石料,經由巧妙的設計,才能釋放其原有的靈性。
刀鋒過處,石料上的綠彩化作葉蔓,紫底映為雲霞,頑石被賦予生命。
筆鋒落紙,字跡潤澤透亮——這方硯&不僅是工具,更是文人雅士“磨而不磷性相宜”的知己。
石上深淺雙色,恰似這場相遇,廣西的秀水相逢寧夏的崇山,在匠心牽引下共鳴。賀蘭硯的技藝,正因這樣的傳遞,從千年歷史中走來,向未來綿延。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