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錦林街道的西北角,曾有個被稱為“大武口末梢”的社區——府佑水香社區,距離市中心6公里,2012年建成伊始公交車半小時一班,雜亂的自建房與新建小區交錯林立。誰也想不到,如今這個社區成為生活便捷和民族團結之花盛開的暖心家園。
當馕餅的焦香遇見枸杞的甘甜,當維吾爾族的艾德萊斯綢裙擺拂過喜慶的紅燈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這裡化作每聲問候、每次幫扶、每張笑臉……
走進府佑水香社區,維吾爾族居民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一家的故事格外動人。
他家8口人10年前從新疆遷居至此,剛來時,母親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因漢語不流利,乘公交車只能焦急地用手不停地比劃目的地,買菜時也常因付錯錢而感到束手無策;家中4個孩子在學校也因語言不通而沉默寡言,尤其小女兒賽索菲亞·艾散課間時分總獨自在角落髮呆……原本開朗的一家人漸漸減少了外出,家中的歡聲笑語也越來越少。
轉機出現在一次社區工作人員入戶走訪後。“因為語言不通和生活習慣不同,我發現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的孩子們逐漸不敢出門玩耍,深感不能讓他們再繼續這樣生活。”府佑水香社區黨委書記張慧看在眼裏,急在心上,與社區工作人員交流該怎樣進行幫助。居住在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家隔壁的原石嘴山市府佑小學教師馬鳳梅主動請纓,“我是老師也是鄰居,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孩子學習,幫助起來更加便捷,讓我試試看。”從此,這位熱心的“編外老師”每天下班後都會主動登門,從最簡單的漢語對話開始,一字一句耐心教導,一筆一畫認真示範。讓人感到溫暖的是,馬鳳梅是回族,她的體貼和幫助讓維吾爾族的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一家人更為親近。半年時間裏,馬鳳梅不僅幫助他們全家人攻克語言難關,更通過貼心的心理疏導,讓這個家庭重新找回了信心和笑容。此刻,回族、維吾爾族一家親的動人畫面也逐漸具象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一家早已脫胎換骨:女兒賽索菲亞·艾散從怯生生的“小啞巴”變成了社區睦鄰文化節上的雙語小明星,曾以一首《共祝祖國好》的詩朗誦贏得滿堂喝彩;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加入社區治保委,在安全巡查、調解鄰里糾紛中發光發熱。2024年3月,這個家庭被網格居民推選為“最美家庭”。捧着金燦燦的證書,美合日古麗·圖曼尼亞孜動情地説:“在這裡結對認親、互幫互助,我們的日子真的越過越紅火了。”
在府佑水香社區,像馬鳳梅這樣的“民族團結使者”不在少數。近年來,社區成立了“鄰里幫幫團”,積極開展鄰里互助行動,並設立民族風俗交流角,使互助互學成為日常。“社區現有常住居民3527戶9220人,其中少數民族310戶810人,各族同胞一起團結互助,生活欣欣向榮。”張慧説。近6年來,府佑水香社區持續舉辦睦鄰文化節,通過百家宴、手工藝展、文藝匯演等活動,為各族群眾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讓民族團結體現在這些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一日三餐,四季煙火。正是靠着全市75萬各族群眾努力開拓發展、共建共享,石嘴山市各族群眾打破物理隔離的互嵌式居住環境,孕育出濃厚的感情。
據了解,近年石嘴山市創新“五育五園”創建模式,深層次創建促進交融互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礎,實現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全覆蓋。通過開展“紅石榴”系列活動打造“紅馬甲”“紅石榴”等服務品牌;舉辦“便民服務+”“同心行動+”等特色活動促進各民族共居共享共樂;組織“民族團結進步月”系列活動,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民族團結“760”主題活動等,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構建起了全域示範創建、全民廣泛創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