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華文明多元魅力的窗口”——國際專家談西夏陵與西夏學-新華網

“展示中華文明多元魅力的窗口”——國際專家談西夏陵與西夏學

2025-10-10 14:44:08
來源:參考消息

  “每次來到西夏陵,就像是充電一樣,感動又激動,讓我想把研究和教學做得更好。”站在新晉世界文化遺産——西夏陵高大的陵塔前,俄羅斯籍漢學家索羅寧如是説。

  今年7月,“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産。近日,百餘位海內外西夏學專家匯聚寧夏銀川,參加第九屆西夏學國際學術會議暨西夏陵文化遺産價值學術研討會,實地探訪西夏陵,並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面的努力、中國西夏學研究的繁榮發展,都讓國際西夏學專家感觸頗多。

  實證西夏文明價值

  公元1038年,党項人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與宋、遼、金等政權並存於中華大地近200年,鼎盛時曾控制河西走廊。西夏陵是西夏時期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築遺址和32處防洪工程遺址。

  這些遺存與西夏陵出土的7100余件精美文物一道,向世人展開一幅生動鮮活的歷史畫卷。栩栩如生的鎏金銅牛、瑩潤光亮的綠琉璃鴟吻,體現了西夏與中原文明一脈相承的高超手工藝技術;大量西夏文和漢文殘碑,讓人一窺西夏文字的複雜神秘及宋夏文化交流之深;石刻經幢、迦陵頻伽等建築構件,反映了西夏人的佛教信仰;錢幣、絲綢、珠飾等隨葬品,則實證了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影響……

  法國西夏學學者羅曼認為,西夏陵申遺不僅是文物保護行為,更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多元魅力的機會。通過申遺,中國可以向全球講述西夏王朝的獨特歷史,增強國際社會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和尊重。

  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索羅寧長期從事西夏佛教研究,其專著《大鵬展翅:藏傳佛教新舊譯密咒在西夏的傳播》《西夏漢傳佛教文獻研究》被收藏於西夏陵博物館。索羅寧説,第一次來西夏陵時,這裡還沒有博物館,只有一個小小的陳列館,只能從銀川坐公交車來參觀。但現在這裡的環境設施很好,文創有特色,博物館和遺址區的展覽展示越來越完善,能讓人看到不少新的內容。

  在索羅寧看來,西夏留下了璀璨的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內容。西夏陵是西夏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歷經千年依然矗立,本身就是價值。“現在很多游客來西夏陵參觀,特別好。他們可能以前都沒有聽説過西夏,現在不僅知道了,還看到了實證。”索羅寧説。

  正在浙江大學任教的英國漢學家高奕睿是第二次參觀西夏陵,他認為這裡值得一看再看。“我們不能只在書面上做研究。西夏陵給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佐證,也豐富了我的理解與認知。”他説。

  高奕睿認為,西夏陵成功申遺能夠提升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來此參觀,因此更要平衡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所藏西夏文獻極為豐富,所長波波娃此次專程來寧夏參會。她説,她多次到訪西夏陵,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受到中國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國際合作成果豐碩

  西夏學是敦煌學之外又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起,西夏學國際合作不斷加強,尤以出土文獻整理出版成果最為豐碩。

  中國社科院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從黑水城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入手,積極推動《俄藏黑水城文獻》出版,截至目前已出版31冊。同時,五冊《英藏黑水城文獻》、一冊《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獻》、兩冊《日本藏西夏文文獻》也在各方研究機構的推動下相繼出版,使全世界的西夏學專家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大量原始資料。

  2009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秘書處將“西夏文化研究”列入兩國活動項目。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簽訂協議,成立中俄西夏學聯合研究所。這些年來,雙方圍繞西夏法律文獻、社會文書、夏譯漢籍、辭書字典、佛教典籍、文學作品等領域開展實質性的合作研究,出版系列著作。

  在第九屆西夏學國際學術會議期間首次亮相的中俄雙語著作《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黑水城出土雕塑》就是成果之一。該書由中俄西夏學聯合研究所中方所長杜建錄和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副館長維林巴霍夫共同主編。“此次收錄書中的雕塑,絕大部分是國內外首次公開出版,種類涵蓋佛像、菩薩、護法、世俗人物像及擦擦、殘件等,可與國內藏黑水城雕塑相互印證。”杜建錄説,這本書為研究西夏和元代宗教信仰、藝術演變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在波波娃看來,西夏學是兩國學者共同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希望中俄兩國優勢互補,以西夏陵申遺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合作研究”。

  研究隊伍日趨成熟

  西夏陵申遺成功,不僅將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西夏、聚焦到西夏曆史文化上,也為進一步深化西夏學研究營造了良好氛圍、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次學術會議參加的人很多,但我覺得重要的不是人數,而在於發表文章的絕大部分都是青年學者,且文章水平還不錯。”索羅寧説。

  以他主持的“西夏文字文獻研究”分會場為例,有34位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這些年來,他們的研究逐漸成熟,對我很有 啟發。”索羅寧説,這種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經過百餘年沉澱,我國西夏學研究隊伍日趨成熟,已由過去屈指可數的幾人發展成一支包含老、中、青各階段人才的成熟梯隊。

  來到中國工作僅兩年的高奕睿也對中國西夏學研究隊伍的年輕化印象深刻。他説,在中國很多年輕人對此感興趣,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索羅寧還建言青年學者將西夏的文字、文化、宗教等放在中華文明整體框架中去研究,這其實正是國內學界的共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開展西夏曆史文化研究。“比如我做佛典研究,如果過分強調西夏特色,反而看不到西夏特色。只有將其放在大的主流框架裏,才會發現西夏繼承了哪些傳統,創造了哪些獨特內容。”(記者 艾福梅 吳天麟)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