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亦江南——寧夏全域興旅新圖景-新華網

塞上亦江南——寧夏全域興旅新圖景

2025-10-03 09:02: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大漠孤煙,塞上江南。

  當蒼茫與秀美奇妙交融,寧夏以令人驚艷的姿態,點燃國慶中秋假期:在黃河之濱體驗“硬核早茶”,在賀蘭山下探尋神秘西夏,在騰格裏沙漠枕星河入夢,在六盤山上感悟長征精神……從晨光熹微到暮色沉醉,寧夏以“全域興旅”的創新供給回應美好生活需求,繪就一幅“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全新圖景。

  “來寧夏,給心靈放個假。”順應旅游消費新趨勢,寧夏加強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釋放疊加放大效應:從2020年至2024年,寧夏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從3429.54萬人次躍升至8129.78萬人次,旅游花費從199.06億元增長至769.77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高達24.08%和40.23%。今年上半年,寧夏全區累計接待國內游客4701.8萬人次,旅游花費365.1億元,旅游市場穩步增長。

  古今交響:“遺産”變“資産”

  一碗八寶茶,幾碟小菜,油香、馓子、水煎包……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或是湯鮮肉美的特色羊雜,這是寧夏吳忠人清晨的“硬核”打開方式。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期間,第五屆吳忠早茶文化節盛大開幕。走進蘇子早茶體驗中心,四溢的香氣裏,夾雜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每到節假日,兩層樓座無虛席,七成是外地游客,日流水最高達10萬元。”經理柯麗説。

  地處黃河之濱的吳忠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商埠重鎮,南來北往的客商促就飲食文化的碰撞交融,孕育了獨具西北風情的早茶文化。2021年,吳忠市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早茶文化地標城市”稱號。作為吳忠早茶“靈魂”的八寶茶,早在2019年就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吳忠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副局長馬勇軍介紹,近年來,吳忠市大力推動早茶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全市已有793家早茶店,年營業收入達15億元。“吳忠早茶不僅是一種餐飲消費,而是集休閒旅游、商務交流、社交娛樂於一體,已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點産業。”  

  一碗黃河水,一縷“煙火氣”,升騰為一張香飄八方的文旅新名片,這是寧夏立足文化根基,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流量密碼”。

  大河奔流,文脈悠長。黃河不僅滋養了肥沃的寧夏平原,更哺育了底蘊深厚、多元共生的燦爛文化。

  黃河之畔,賀蘭山下,數座巨冢巍然屹立。“西夏陵”今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迎來首個國慶假期,游客蜂擁而至。西夏陵博物館內,游客輕觸電子屏幕,720度觀賞鎏金銅牛、琉璃鴟吻等精美文物;戴上VR設備,跟隨“妙音鳥”來一場西夏陵地宮探險……

  “申遺成功後,景區游客接待量增長了60%,適逢國慶中秋假期,這幾天每天人次都過萬。”銀川西夏陵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斌説,景區開發了800多種文創産品,同時借助數字技術全方位“喚醒”文化遺産,特別是今年新增VR和XR體驗項目,讓游客在沉浸式互動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

  以西夏陵申遺成功為牽引,寧夏持續加強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利用。無論是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岩畫、須彌山石窟,還是綿延的六朝長城,都成為游客探尋文明印記的重要窗口;在六盤山紅軍長征旅游區、將&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等紅色聖地,人們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厚植家國情懷。

  古今交融,智慧賦能,寧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引領八方來客開啟一場既有深度、更有溫度的文化滋養之旅。

  跨界融合:“風景”變“風情”

  在寧夏,有一種生活叫舉杯賀蘭。

  金秋時節,賀蘭山東麓迎來一年中最美的釀酒季。在圖蘭朵葡萄酒小鎮安漠酒店的露&上,一池靜水映照藍天白雲,雄渾的賀蘭山直撲眼前。游客三三兩兩,沐浴着午後陽光,閉目聞酒香,舉杯聽山語。

  “這裡是一個‘葡萄酒+生活’為主題的全場景消費&&,當客人舉杯仰望賀蘭山時,他們消費的不只是美酒,而是東方風土的時空敘事。”寧夏圖蘭朵酒莊莊主鄭子豐説。

  作為中國葡萄酒明星産區,寧夏將“紫色名片”與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長廊,建設圖蘭朵葡萄酒小鎮、賀蘭山宿集、鴿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鎮等一批獨具特色的葡萄酒旅游綜合體。

  今年8月,賀蘭山東麓旅游環線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項目新修連接線、慢行道,配套驛站等設施,將建成一條葡萄酒旅游專屬通道,串聯起沿線多處景點、58家葡萄酒莊及多個民宿體驗地,激發跨界融合的聯動效應。

  漫步葡萄園,穿梭於酒窖間,在白墻黛瓦、小橋流水等各具風情的酒莊裏賞美景、品美酒、享美食……風土和文化交織出獨特的浪漫體驗。目前,當地酒莊年接待游客已突破300萬人次。

  在寧夏,浪漫不只蘊藏於一杯佳釀中,還流淌在一段穿越時空的光影之旅裏。

  從銀川啟程,一列名為“石炭井號”的綠皮火車緩緩駛入賀蘭山深處。這條自1971年開通運營的礦區通勤專線,如今已煥新成為旅游專列。汽笛聲響,一場造夢之旅悄然開啟。

  在位於石嘴山市的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斑駁的紅磚墻、錯落的工業廠房、特色鮮明的時代標語,一切仿佛膠片定格的電影畫面。石炭井曾是國家“一五”時期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如今已蝶變為中國現實主義題材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萬里歸途》《山海情》《大風殺》等40餘部影視劇在此取景。

  “工業銹帶”變“文旅秀場”。石嘴山市文化體育旅游廣電局副局長馬小虎介紹,石嘴山市將影視産業打造為工業旅游的“磁極”,將工業遺址公園、賀蘭山生態治理成果、軍事遺跡、影視拍攝點等串點成線。目前,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年均接待游客達18萬人次。

  巧妙“折疊”時空,悄然融入故事。讓歷史元素與當下融合,為不動的風景注入靈魂,游客看的不僅是景,還有情感的共鳴。寧夏以獨特的資源稟賦,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窠臼,推動旅游從“靜態展覽”向“動態體驗”轉型,持續吸引客流、激活消費潛力。

 業態煥新:“過路”變“過夜”

  長河落日,賀蘭爍金。這是“塞上江南”最壯闊的黃昏。

  在銀川城西的覽山公園,澄澈的湖水,沉靜的山巒,在夕陽余暉中披上一層金色紗幔。國慶中秋假期期間,無人機煙花秀、水上飛人表演、萬人落日合唱在此輪番上演,營造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今年以來,覽山公園以湖光山色為幕布,舉辦多場演唱會、音樂節,累計吸引游客超130萬人次,單日峰值達8萬人次,“覽山落日大合唱”在社交媒體頻頻“出圈”。人們在領略“塞上湖城”的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作為西北唯一的“國際濕地城市”,銀川市“一城湖光半城景”的生態風光,總是令外地游客驚嘆“一點不像大西北”。但像許多城市一樣,過去銀川主城區因缺少核心文旅項目,常常扮演着游客“過境地”的角色。

  如何讓游客的腳步慢下來?

  今年,寧夏瞄準演藝經濟,將“粉絲流量”轉化為“城市留量”。銀川市設立800萬元專項獎補資金,激勵演唱會及音樂節主辦企業,同時推出包含景區門票折扣、住宿補貼、餐飲滿減等優惠的“寵粉禮包”,有效延長游客駐留時間,已帶動消費超2億元。

  當銀川因日落沉醉,200公里外的中衛市沙坡頭,一場夜色大戲正拉開帷幕。

  夜幕低垂,在騰格裏沙漠東南緣,一葉星空帳篷酒店觀星谷內,游客席地而坐,隨着“星空導師”的指引,仰望無垠蒼穹。“看,那是北斗七星,從鬥身到鬥柄,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

  沙漠旅游一直是寧夏的“金色名片”。近兩年來,中衛市成功打造“青春漠漠搭”文旅IP,建設四大主題帳篷營地,配套沙漠市集、觀星講座、煙花大會、沙漠馬拉松、搖滾音樂節等精彩活動,吸引了大批年輕游客。

  “過去景區主要是傳統觀光游,這幾年我們持續完善住宿體系,疊加新業態,度假型游客已超過80%。他們追求深度體驗游,一般要待兩三天,對景區營收及周邊消費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游景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文軍説。

  做足山河錦繡文章,讓自然景觀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景,傳統景區煥發“逆生長”活力。

  如果説中衛的火熱大漠釋放的是“熱效應”,那麼六盤山下的固原市,“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則是“清涼磁場”,“18℃夏天”的新晉文旅IP,讓這個西北邊陲小城成為愜意的避暑勝地,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赴一場“治愈係”山水之約。數據顯示,今年7月到8月,固原全市接待游客近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

  景觀之上是生活。“寧夏擁有豐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資源,有條件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説,當獨特資源遇見創業創新,越來越多的文化新空間、生活新場景、旅游新業態就會自然而然地生長起來,為游客提供全新的選擇。

  從“販賣荒涼”到“主客共享”的現代化美好生活目的地,寧夏正在通過“百業+文旅”的跨界融合與創新實踐,重構人們對“塞上江南”的想象,重塑文旅的氣質與格調,成為游客嚮往的“詩和遠方”。(記者 劉紫凌 張宋紅 馬麗娟 唐紫宸)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