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辦公室裏看報表,總覺得鄉村振興是宏大的政策名詞;今天握着鋤頭翻地時,才真正明白這四個字裏藏着多少泥土的溫度。”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青藍學院學員李彪抹着額頭的汗珠,望著安康社區共享農場裏翻整一新的土地感慨。
田間課堂踐初心,“三同”歷練助成長。近日,大武口區近百名青年幹部走出機關樓宇、告別理論課堂,將辦公桌“搬”到田間地頭,以“同勞動、同學習、同成長”為主題開展實踐鍛煉,在躬身勞作中探究基層治理的“密碼”。
從機關到田間:一場接地氣的角色轉換
在大武口區錦林街道安康社區共享農場的田埂上,平日裏的“筆桿子”們此刻化身“新農人”:有的蹲在玉米地間,熟練地掰下飽滿的果穗;有的手持鐮刀,小心翼翼地為西紅柿、辣椒藤蔓拉秧清茬;還有的兩人一組,踩着鐵鍬深翻土地,鐵鍬碰撞土塊的清脆聲響與此起彼伏的歡笑聲交織成獨特的“田間交響曲”。
社區工作人員李慧玲算了一筆賬,往常需要7天才能完成的秋收清茬工作,在青年幹部們的協助下僅用半天時間就幹完了。她感嘆道:“這些青年幹部,真是幫了我們大忙了!”
勞作間隙,青年幹部們圍坐在農場中心的“思源議事亭”,與居民代表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田間座談會”。“咱們農場的灌溉水管能不能再延長一段?”“豐收的蔬菜除了送困難戶,能不能組織一場鄰里義賣?”……面對居民提出的建議,學員們認真記錄、逐一回應,將群眾訴求精準轉化為工作清單。這種“勞作+議事”的模式,正是青藍學院踐行“三同”理念的生動實踐。
從書本到實踐:一次沉浸式的成長蛻變
作為大武口區幹部教育培訓的創新載體,青藍學院始終堅持“菜單導向式”教學理念,通過搭建“7+X”課程體系,推動幹部教育從“課堂灌輸”向“實踐錘煉”轉型。此次共享農場實踐,正是學院精準對接青年幹部“基層經驗短板”開設的特色課程。
“長期對着電腦屏幕,頸椎腰椎都出了問題,今天揮鋤頭、掰玉米,渾身的筋骨都舒展開了。”學員宋春陽一邊擦汗一邊展示自己剛學會的掰玉米技巧。在與社區居民黨員志願者的協作配合中,她不僅掌握了辨別玉米成熟度的訣竅,更了解了農場從荒地到良田的變遷。
很難想象,充滿生機的安康社區共享農場,曾經是一片困擾居民多年的“垃圾場”。據安康社區書記姜寧平介紹,2024年以來,社區黨支部創新推出“黨員帶頭、居民參與、成果共享”的治理模式,發動16名黨員歷時一個月開荒整地,讓閒置荒地變身“希望田野”,更構建起鄰里互助的溫情空間。
“以前在報告裏看到‘盤活閒置資源’覺得很抽象,現在親眼見到居民通過這片土地收穫幸福,才真正理解了基層治理的價值所在。”宋春陽説。
從實踐到擔當:一顆深扎根的初心種子
“基層是年輕幹部成長成才的沃土”。此次“三同”實踐雖然只有半天時間,卻在每個人心中播下了扎根基層的種子。
學員們紛紛&&,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發揚“腳底板下出真知”的工作作風。青藍學院工作人員李元潤&&:“我們將建立‘田間實踐’長效機制,定期回訪共享農場,把在這裡收集的群眾訴求轉化為具體的幫扶措施,真正讓實踐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據了解,大武口區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共享農場的黨性教育功能,通過“田間教學、實景體驗、成果轉化”的模式,讓更多青年幹部在基層沃土中錘煉本領
參加此次活動的大武口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劉紅娟&&,“我們要讓青年幹部在接地氣的實踐中讀懂基層這本‘無字之書’,把‘大有可為’的機遇轉化為‘大有作為’的實績,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