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銀川市興慶區勝利街上前城家園公租房內暖意融融。居民梁娟坐在靠窗的小馬扎上,左手捏鉤針、右手捻毛線,專注地編織着“石榴籽”娃娃,蒼白的臉上不時泛起淺淺笑意。
這位指尖生暖的手藝人,是一名被癌症“倒計時”的患者。她帶領鄰里編織的不僅是手工製品,更是跨越病痛的堅韌、心手相牽的溫情,以及一幅動人的民族團結畫卷。
三年前,梁娟被確診為宮頸癌。為籌措治療費,她和丈夫賣掉房子,搬進了上前城家園公租房。化療帶來的劇烈嘔吐,讓她連端水杯的力氣都沒有,望著墻上斑駁的墻皮,她不止一次萌生過放棄的念頭。
轉機發生在女兒帶來的一團毛線。當時社區徵集手工製品,梁娟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拿起鉤針,冰涼的金屬觸感意外讓她平靜下來。當第一個歪歪扭扭的小熊鑰匙扣被鄰居買走,握着帶着體溫的零錢時,她忽然感受到了生命的溫度。
勝利街上前社區得知梁娟的情況後,迅速在社區“折翼天使手工坊”為她開闢專屬角落。梁娟居住的這個保障性小區裏住着不少殘疾人,梁娟便主動提出,每週三下午在這裡開展鉤織培訓。
起初,她只是默默編織售賣,直到回族居民小馬捧着馓子上門請教:“梁姐,能教教我嗎?我想給孩子織個玩偶,也想掙點零花錢。”那袋帶着陽光氣息的馓子,成了民族團結的第一縷絲線,也讓梁娟堅定了“帶動更多人靠手藝增收”的想法。
從此,“折翼天使手工坊”成了鄰里互助的“溫暖驛站”。梁娟的“石榴籽”娃娃憑藉可愛造型和美好寓意,很快成了社區裏的搶手貨。
面對不同需求的學員,她總是耐心十足:視力不好的馬秀蘭阿姨想學,她專門把教程寫在大字號紙上;腿部殘疾的小劉渴望掌握手藝,她就手把手握着對方的手練習起針。
而這份善意也在鄰里間雙向流動:馬秀蘭教大家做油香,小劉用手機播放草原歌曲;梁娟化療後脫髮,姐妹們悄悄織了各式各樣的毛線帽送她,五顏六色的帽子堆在床頭,像一片盛開的花海。有次她出院休養,小馬還帶着大家把未完成的“石榴籽”娃娃帶到家裏,十多雙手圍着床繼續編織,陽光灑進房間,溫暖得讓人落淚。
如今,梁娟的床頭擺着非遺證書考試復習資料,她希望讓鉤織手藝得到更好傳承。兩年間,她已教會十多位居民鉤織技藝,幫助大家靠手藝增加了收入,而她自己的病情也奇蹟般穩定下來。
“是這些線團和大家的愛,把我從黑暗里拉了出來。”梁娟常撫摸着五彩線團感慨。
一根鉤針,連接的不僅是線繩,更是顆顆相擁的心;一件手工,編織的不僅是圖案,更是牢不可破的民族情誼。梁娟,遠不止是一個人與病魔的抗爭。她在一針一線中,將“折翼天使手工坊”變成了民族團結的實踐課堂,民族的多樣與團結,就在這方寸之間,達到了最美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