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9月25日電(記者鄒欣媛、吳天麟)秋分後氣溫下降,天氣乾燥,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醫生提醒,康復治療在此時尤為重要。
“秋分後,氣溫下降、空氣乾燥,人體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易升高,這對腦血管系統造成了額外負擔,也顯著增加了腦卒中復發和加重的風險。”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馮濤&&,對於重症患者,特別是處於昏迷狀態的患者而言,及時、系統且專業的康復治療,是喚醒大腦功能、改善遠期預後的生命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馮濤介紹,在常規西醫基礎治療之上,早期康復的介入至關重要。這包括維持生命體徵穩定後的脫水降顱壓、神經營養支持、感染預防以及全面的營養管理。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康復治療應盡可能早地啟動,甚至在ICU內便可開始。核心的現代康復手段包括,良肢位的擺放與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以預防攣縮和壓瘡;呼吸功能訓練,如腹式呼吸,以強化呼吸肌,減少肺部併發癥;以及針對性的吞咽和言語功能刺激。
中醫康復方案在此過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與西醫治療協同增效。馮濤説,中藥辨證施治,採用活血化瘀、開竅醒神之方劑;針刺治療常選取百會、人中、涌泉等強刺激開竅要穴,以通調督脈、振奮陽氣;配合推拿按摩以舒筋活絡,以及耳穴壓豆、中醫拔罐、中藥外敷等外治法,共同達到調和氣血、醒腦安神的目的。此外,親情呼喚與家庭參與是情感支持的核心,家屬熟悉的聲音和觸摸是最自然的感官刺激,能為患者提供巨大的心理慰藉和甦醒動力。
醫生提醒,時值秋季,護理上需特別注意保暖以避免冷刺激引發血管痙攣,同時通過加濕等方式維持環境適宜的濕度,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且滋潤,可適當加入滋陰之品。整個康復過程務必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方能為患者最大限度地喚醒“沉睡”的大腦,有效改善其生存質量和長期預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