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問話,至今還敲打着郝向峰的心:“現在的枸杞,還敢吃嗎?”
許多年前,面對這樣的疑問,那一刻,這個西北漢子臉上火辣辣的。作為一個枸杞人,這句話像一根刺,深深扎進他的心裏。是啊,如果連本地人都不敢吃自己家鄉的特産,這個産業還有什麼未來?
2003年,農村出身、大學學農的郝向峰,帶着最樸素的願望扎進了枸杞行業:讓寧夏的好枸杞賣個好價錢,讓農民多掙點錢,讓顧客吃到放心枸杞。
從土地開始,重建信任
最初的七年,舉步維艱。2007年,他的枸杞生意到了生死邊緣。“所有家底都搭進去了,能貸的款都貸了。”郝向峰回憶。
轉機來自那個大膽的決定——建寧夏枸杞展館。那時候,借助文旅興起的東風,他把枸杞歷史文化與産品展銷結合起來,終於吸引了各方關注。
但人多了,質疑也來了:“你家枸杞從哪來的?質量到底好不好?”
一個個問題,像錘子般敲打着他的初心。沒有自己的基地,哪來質量的底氣?2009年,他開始與農戶合作,以高出市場價50%的價格收購,指望這樣能激勵農戶種出更好的枸杞。
現實卻令人失望。“那個時代,大家的質量意識還不夠強,農民首先想的是産量。”即便高價收購,農民仍然更看重産量而非質量。
2010年,郝向峰在賀蘭山東麓開始自己種枸杞。“沒有基地,我對質量就沒底氣。”後來他又到中寧核心産區建基地,一心想種出最好的枸杞。
種植過程中,他又冒出新念頭:做有機枸杞。但當時國家已經取消了枸杞的有機認證,原因是枸杞病蟲害多,農殘控制難,業界普遍認為“根本做不到”。
“他們覺得做不到,我們偏要試一試。”2013年,他在紅寺堡承包6000畝荒地——只為找一片乾淨的土地。
三年歷時,百瑞源拿到了歐盟有機認證;而之後的四年難之又難,終於獲得中國有機認證。
鎖鮮技術:七年攻堅,只為一粒“能放心吃”的枸杞
很多年前,在郝向峰剛剛踏入枸杞行業的時候,他就被一個畫面刺痛了——農戶們將採摘下來的枸杞直接鋪在泥地上晾曬,雞鴨在旁邊踱步,風一吹,沙塵漫天。這樣的枸杞,就算品質再好,也讓人難以安心入口。
更令人憂心的是,傳統制幹工藝中普遍添加食用鹼,這破壞了枸杞表皮2.8微米的天然蠟質保護層,導致營養流失。還有少部分商家為了節約成本,甚至使用工業鹼替代食用鹼,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013年,轉機出現。郝向峰帶着研發團隊和新鮮採摘的枸杞趕赴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在實驗室裏,一台微波爐大小的設備,僅1天時間,就做出了鎖鮮枸杞樣品。
但從實驗室到産業化,這條路遠比想象中艱難。
第一年,他們在實驗室摸索基礎參數;第二年,定制了中試設備,一次能處理100公斤枸杞——但相對於幾千畝的種植基地,這仍是杯水車薪。
團隊開始有人動搖:“這點産量,什麼時候才能回本?”郝向峰卻堅信:“值得!這事做成了,消費者吃枸杞的方式就變了。”
那些年,他們成了“季節工”——夏季搶着摘果做實驗,冬季分析數據調整參數,來年再繼續。從實驗室的小設備,到中試設備,再到最終的産業化生産線,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
技術難關一個接一個:如何控制溫度不超過60度,保留熱敏性營養成分?如何在真空狀態下均勻脫水?如何保持枸杞的天然色澤和形態?
最棘手的是,枸杞是季節性産品,每年只有幾個月的實驗窗口。“一年只能試一次,一次只有幾個月,一個參數不對,就要再等一年。”研發團隊負責人回憶。
2016年,研發團隊終於突破了關鍵技術——在真空低溫環境下,通過精確控制濕度和溫度,讓水分從果柄處逸出,不再需要添加任何化學製劑。
2020年,鎖鮮枸杞終於實現産業化。當第一條生産線安裝調試完成,第一批産品下線時,許多老員工熱淚盈眶——七年鑽研,這一刻等了太久。
鎖鮮——就是最大程度鎖住枸杞果的活性成分,營養更趨於極致的“鮮”。完全顛覆了傳統枸杞的形象:色澤鮮紅誘人,顆粒飽滿整齊,口感清甜營養豐富,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零添加。
市場反響遠超預期。鎖鮮枸杞一經推出,迅速成為“斷貨王”。更讓人欣喜的是,鎖鮮技術倒逼了整個産業鏈的升級。為了達到鎖鮮工藝的要求,制定了嚴格的採摘標準:必須手工採摘,不能帶青果、樹葉和果柄,必須用通風的竹筐裝運,且不能超過10公斤。
這些標準帶來了連鎖反應:採摘要求提高了,農民的工資也提高了——從每公斤4-5元提高到7元左右。
如今,鎖鮮枸杞已經成為百瑞源的明星産品,累計銷量超過200萬瓶,每年保持30%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枸杞“時尚化、零食化、年輕化”的消費新場景,讓古老的枸杞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十年質量堅守煉成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2025年9月16日,在古都南京,郝向峰代表百瑞源領取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
“這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獎牌可以拿走,但對質量的堅持,永遠不能松。”郝向峰説。
回望來路,這條質量追求之路,百瑞源從未停歇。
2014年,百瑞源首次獲得“銀川市市長質量獎”。那時,他們憑藉的是全産業鏈的初步構建——從種植基地到加工車間,從科研創新到市場開拓,百瑞源已經搭建起了質量管控的基本框架。
但郝向峰很清楚,這只是一個開始。“市長質量獎是對我們階段性工作的肯定,但距離真正的卓越質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後的兩年裏,百瑞源在質量管理上持續深耕。2016年,他們榮獲“自治區質量獎”。這一次,獲獎的關鍵在於他們在科技創新和種植技術上的突破——歐盟有機認證的獲得,鎖鮮枸杞技術的突破,都成為重要的加分項。
他們在田間地頭推行標準化種植,在車間廠房實施精益管理,在研發實驗室攻克技術難關。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每一個員工,都將質量意識深植內心。
“質量不是檢測出來的,而是生産出來的。”郝向經常這樣告誡員工,“我們要做的,是在每一個環節都把事做對。”
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既是對過去二十年堅持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鞭策。獲獎後,郝向峰反而更加謹慎。“成就一個品牌可能要二十年,但毀掉它,可能只要一瞬間。”
他將獲獎視為新的起點。在獲獎後的第一個月,百瑞源就啟動了“質量再出發”計劃,全員學習質量管理知識,每個部門都要提出1-3個質量改進方案。
更值得一提的是,百瑞源將每年的9月定為公司的“質量月”。在質量月期間,各部門都要圍繞質量提升開展專項活動,從車間到研發,從生産到服務,全員參與質量改進。
在他看來,質量不僅僅體現在産品上,服務質量同樣重要。“無論是直接面對客戶的一線員工,還是在後方提供支持的二線部門,都是一個系統工程中的環節。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好,最終呈現給消費者的産品和服務的質量才有保障。”
回顧二十年歷程,郝向峰常説:“我們不是有多聰明,只是堅持了最樸素的初心。”
最早,他只是想讓寧夏枸杞賣個好價錢,讓農民掙到錢,讓顧客買到好東西;後來,他提出“好枸杞可以貴一點”,不是真的要賣多貴,而是要讓價值被看見;如今,他把使命升級為:“讓中國人吃上中國好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