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20日電(記者鄒欣媛、吳天麟)入秋後氣候乾燥,不少人出現口乾舌燥、眼睛幹澀等症狀。醫生提醒,若增加飲水量、提升環境濕度後,症狀仍持續數月未緩解,甚至出現低熱、皮疹、關節疼等,需警惕是否患有乾燥綜合徵,及時前往風濕免疫科就診。
乾燥綜合徵不是簡單的“缺水”。“乾燥綜合徵是一種慢性、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會侵犯唾液腺、淚腺等外分泌腺,導致口乾、眼乾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會引起其他臟器損害。”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池淑紅説。
與秋燥引起的口乾、眼幹相比,乾燥綜合徵所帶來的乾燥不適更明顯。患者常需頻繁飲水,尤其在夜間需多次起床喝水;進食餅乾、饅頭等乾性食物時,往往會吞咽困難,必須用水送服;由於唾液分泌量減少,可能導致口腔黏膜疼痛、潰瘍,牙齒易發生齲壞和片狀脫落,唾液腺反復腫大;眼睛會持續有燒灼感,嚴重時會畏光、視力模糊,甚至“欲哭無淚”。
“乾燥綜合徵目前無法根治,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通過規範治療和日常調理,可有效控制病情。”池淑紅説,通過使用人工唾液、人工淚液等改善口乾眼幹;對於有內臟損害或嚴重症狀的患者,則會採用免疫抑製劑或生物製劑,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
醫生建議,乾燥綜合徵患者應重視日常生活管理。比如用小蘇打水勤漱口,選擇含氟牙膏,定期檢查預防齲齒;避免長時間吹空調、看屏幕,外出時可佩戴防風鏡;少吃辛辣、油炸和過燙食物,調整作息,保持適量運動和良好心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