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深化“多權融合”改革 賦能全面綠色轉型-新華網

銀川市深化“多權融合”改革 賦能全面綠色轉型

2025-09-16 08:35:35
來源:銀川市委宣傳部

  用水權改革精算每一滴再生水價值,土地權改革從“沉睡資源”到“千萬産值”,山林權改革讓萬畝林地掘出“綠色黃金”,碳排放權改革將低碳行為轉化為“碳收益”……銀川市有的放矢推進“多權融合”改革向更深層次邁進、向更寬領域拓展,推動資源要素合理流動、高效配置,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注入新動能。目前,銀川市“六權”改革一體化服務&&累計交易突破28.5億元。

  廢水“再就業” 解城市缺水之困

  閱海湖畔,鷗鳥翔集,一泓碧水映照出西北旱區的綠色變革。在這片水域中,上演着滴滴污水化濁為清的“重生記”,展現了市場化改革破解水資源困局的實踐路徑,體現出銀川人民變“廢”為寶的治水智慧。

  銀川市是國家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開工建設的兩處再生水工程——銀川市第二和第四污水處理廠片區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工程,已於去年7月初投入使用,每天近5萬立方米尾水在此重獲“新生”回補江河,每年可提供2600萬立方米生態補水,成為典農河下游段“第二水源”,以此置換出等量的黃河水用於工業生産,每年可産生45億元增加值。

  今年5月,一場開創全國先河的交易在銀川落槌,等量置換的黃河水在中國水權交易所和銀川市“六權”交易&&挂網,寧夏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寧夏鑫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通銀廈新材料有限公司3家新材料龍頭企業,以0.728元/立方米的價格,分別購得置換黃河水指標50萬立方米,這筆總成交額109.2萬元的交易,是全國首例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置換用水權交易,標誌着銀川在全國率先打通“再生水—黃河水—産業用水”科學流轉通道,實現了水資源從“單向消耗”向“循環增值”的轉變,也是國家支持在黃河流域開展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的重要實踐。

  銀川市地處西北內陸乾旱區,多年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再生水所具備的“一水多用、重復利用”特性,能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該市積極探索將再生水引入河湖生態補水、園林綠化、工業生産以及城市道路澆灑等多個領域,目前,全市5座污水處理廠具備再生水輸送能力,城市再生水管網已拓展至315公里,每年實現河湖生態補水7000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高達58%以上,逐步形成了再生水“多領域、多功能、多途徑”的多元化利用格局,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助力城市綠色循環發展。

  此次再生水置換交易只是銀川用水權改革成果的冰山一角。近年來,銀川市以建設“四水四定”試點市為統攬,全面深化用水權改革,累計完成用水權交易100筆,交易水量達6.95億立方米,成交金額突破7.14億元、位居寧夏首位,累計開展用水權收儲10筆139.93萬立方米,用水權質押貸款9筆,賀蘭縣用水權抵質押入選全國用水權改革典型案例……銀川市切實走出了一條“人水和諧、地水相宜、産水適配、城水協調”的發展新路,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寸土“生金” 激活土地多維價值

  當蘭一生態園的羊駝在賀蘭山腳下迎來研學兒童的笑聲,當河灘村的閒置農房變身網紅民宿接待八方游客,銀川的土地權改革正以制度創新打破“片狀供地”的思維定式,以盤活資源推動“靜”資産再生“金”,讓每一寸土地在精耕細作中釋放出倍增價值。

  “減少73%建設用地報批面積,縮減500萬元拿地成本,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紅利。”蘭一生態園工程項目建設組負責人如是感慨。在“改革試點”機制的高效推進下,西夏區深化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點狀供地+原地類管理+設施農業用地管理”三位一體土地供應新模式,為蘭多多親子度假綜合體項目和蜜多多露營公園項目“點狀”供應商業用地24宗6.04畝,配套設施農業用地3.76畝,昔日的老農莊搖身一變為農文旅融合的新地標,解決了企業高投入、長周期難題。

  位於銀川心臟地帶的興慶區土地資源緊張,高效利用閒置土地、低效用地成為推動發展的關鍵。如何“破題”?通貴鄉河灘村給出了答案。為高效盤活閒置村集體建設用地,村裏跨出了土地資源商品化的關鍵一步,採取“合作聯營、村集體建設用地入股、自建自管自用”模式,與企業聯合成立寧夏美麗河灘鄉村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美麗鄉村·黃河人家”特色精品民宿項目,企業每年以土地使用權價格3.3%的比例向村集體支付固定分紅收益,村民年人均收入可增加3萬元以上,“空殼村”變成了“實業村”,“閒資源”變成了“活資産”,閒置荒地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試驗田”。

  賀蘭縣新勝村也上演了一出“騰籠換鳥”的好戲,新勝磚廠123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引來鄉村振興特色農旅科技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優質項目,打造集信鴿賽事、科技農業、産後加工與農業數字化管理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旅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新增就業崗位300余個,預計實現年營收2億元,帶動當地消費收入5000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銀川在土地供應模式上不斷創新突破。近日,寧夏超導泛半導體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競得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宗工業用地20年使用權,為企業降低了75%的前期用地成本,這是寧夏首宗以“標準地+彈性供應”方式掛牌出讓的工業用地,標誌着銀川市産業用地多元化供應邁上新&階。2024年以來,市轄區累計出讓“標準地”11宗,面積1029.7畝。

  山林變身“聚寶盆” 實現“富”與“美”的結合

  古棗溪園的歡歌笑語、鄉野林間的生態雞群、萃取瓶內的玫瑰芳香,越來越多實踐證明,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茂密叢林將成為永不枯竭的“綠色銀行”。銀川市以深耕“山的資源”、做活“林的文章”、守牢“綠的底線”為發展路徑,深化山林權改革,繪就了一幅“生態美、産業強、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靈武市東塔鎮果園村,有3000畝承載着歷史記憶與生態寶藏的古棗園,這裡曾經雜樹叢生、無人踏足,現今露營基地、網紅夜市、林下客棧多元板塊競相落地,“白天游玩+夜間住宿+全季體驗”運營模式,打造出“慢行旅游經濟帶”,為市民和游客解鎖多維度的林下休閒新體驗,釋放出了林下經濟潛力。2024年該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8萬元,位居全市第二,帶動近200名本地村民就業創業,今年以來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

  夏日的永寧縣望遠鎮通橋村,朝那雞在山林中自在覓食,銀柴胡在陽光下綠浪涌動,沉寂的山林被悄悄喚醒,成了村民增收的“聚寶盆”。“守着林子就有錢賺,這不是送上門的福利嘛。”村民李大姐在銀柴胡種植基地務工,年增收近萬元。通橋村的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盤活林下資源的新思路。如今,200畝銀柴胡長勢喜人,預計畝均收益達5000元,1500隻朝那雞肉蛋直供銀川34家社區超市和周邊化肥廠、青銅峽鋁廠等,“雞公社”品牌打響了市場。

  位於金鳳區的寧夏絲路振興芳香研創産業園,通過流轉200畝土地,林下種植薰衣草、德國洋甘菊、大馬士革玫瑰、迷迭香等芳香植物60萬株,重點發展特色香料植物栽培種植、香料植物産品初加工等,推動形成芳香植物産業鏈,預計2025年項目産值50萬元,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

  目前,銀川市已摸索出林藥、林果、林花、林禽等多種林下模式,發展林下種植2000畝,年林下經濟産值達2873萬元。下一步,將充分釋放山林權改革紅利,盤活林地資源,大力扶持林下種植、養殖産業,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路子,讓生態價值變現渠道更寬廣。

  低碳有“價” 釋放綠色新動力

  賀蘭山東麓,葡萄藤蔓在陽光下肆意舒展,每一片綠葉的呼吸都被賦予“碳資産”的新價值;市郊農宅,空氣源熱泵機組吹出的暖風,正轉化為農戶手中的“碳收益”;工業園區屋頂,光伏板陣列將陽光轉化為綠色電力,每一度電都成為碳普惠市場的“流通貨幣”……在銀川,碳排放權改革正以創新模式重塑着産業發展基因。

  今年3月,中糧(寧夏)葡萄種植有限公司179公頃釀酒葡萄園完成碳匯核算,與寧夏清潔發展機制環保服務中心簽訂全國首個市場化模式開發的釀酒葡萄園種植碳普惠項目協議,預估年碳匯量達1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經濟價值8萬元,標誌着銀川探索“生態種植+碳普惠”模式正式落地,這一突破得益於全國首個葡萄酒産業碳匯方法學的支撐。銀川市作為自治區葡萄酒産業核心區域,全市釀酒葡萄面積27萬畝。在此背景下,依託“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園區碳資産評估及示範應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發布釀酒葡萄園種植碳普惠方法學,攻克了葡萄園碳匯量精準測量、價值核算等技術瓶頸,構建起覆蓋種植全周期的碳足跡評價模型,為碳匯資産市場化提供了“度量衡”。未來,隨着項目推廣,有望推動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産業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間找到平衡。

  空氣源熱泵清潔取暖碳普惠方法學是銀川開展碳普惠體系建設的初探索,同陽新村作為銀川市清潔取暖項目試點之一,自2022年開始實施農宅取暖改造,繼去年新華百貨寧陽廣場購買39噸二氧化碳當量用於“2024年春節大促銷”活動碳消納後,年初泰山石膏(寧夏)有限公司又購得200噸二氧化碳當量用於企業辦公場所碳消納,77戶村民領取1.2萬元,這是同陽新村居民領到的第二筆碳普惠收益,後續將陸續進賬,農村清潔能源發展向“零碳”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西夏區懷遠路街道富寧村是碳交易的又一典型案例,開創了寧夏農村碳普惠機制推動分佈式光伏項目先河。該項目創新採用“碳普惠+光伏”模式,科學核算分佈式光伏減排量,並接入全國碳交易市場,估算年發電量超50萬度,村集體售電收入約13萬元/年、碳排放交易收入約5萬元/年,搭建起城市碳市場反哺農村發展的綠色通道,為富寧村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碳中和對於很多人來説遙不可及,“大型活動+碳中和”讓其變得觸手可及。8月5日,興慶區完成銀川市首筆大型活動碳中和簽約交易,通貴鄉農宅清潔取暖改造項目34噸減排量,用於抵消蘭傒谷商務廣場舉辦的“不象藝術第肆周年音樂”現場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次探索以沉浸式體驗培育公眾環保意識,讓碳中和推廣在大型活動中有了明確的抓手,為“雙碳”目標注入全民行動基因。碳中和在公眾眼裏不再只是理念,而是人們可切身感受到的從承諾到行動的變化。

  蘇銀産業園再生水廠啟動建設首個企業分佈式光伏碳普惠項目,待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均將提供清潔電力約155萬千瓦時,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35噸,碳交易可産生收益4.7萬餘元,為蘇銀産業園綠電園區建設注入新動能,是生態效益量化變現的生動實踐。

  截至目前,銀川市已組織開展4筆碳普惠交易,交易量638噸,交易金額共計47850元。“銀川市將&&碳普惠減排量消納工作方案,構建多元化激勵機制和減排成果消納渠道,激勵從企業到個人的自願減排行為,以碳普惠機制引領綠色低碳新實踐。”銀川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説。

  資源環境要素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重要基礎性要素。下一步,銀川市將聚力開展重點領域改革攻堅行動,持續深化“多權融合”改革,探索開發“多權融合”金融産品,打通“六權”要素純權屬抵質押貸款通道,創新“多權”一單式交易,推動資源優化配置與生態環境改善協同發力,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為先行區示範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