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大大小小的社區與村莊,紅白理事會章程上墻、“零彩禮”榮譽證書閃耀、大棚裏的農戶笑聲朗朗……這個以移風易俗推動鄉村文明升級的縣區,如今正以“輕彩禮、重幸福”的婚嫁新風、“強産業、促增收”的發展動能、“農文旅、融合興”的特色路徑,成為移風易俗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生動樣本。
婚嫁新風:從“彩禮包袱”到“幸福&階”
“金山銀山,不如給兒女一座相愛相守的靠山;萬紫千紅,抵不過小兩口臉上幸福的笑容。”走訪古城鎮新華橋村“黃河棲院”民宿時,老闆閔桂芳向村民説着婚嫁的順口溜,“我的民宿還是村上‘新紅娘’志願服務隊的一個‘宣傳站’,現在村上有打算辦喜事的,都會先來我這拉家常,我也會給他們講講‘零彩禮’‘低彩禮’的典範,把移風易俗的政策宣傳出去。”
如今這樣的轉變已經在利通區12個鄉鎮上演,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制定《村規民約》,對婚喪事宜流程、禮金數額、酒宴規模等進行剛性約束,同時還吸納老黨員、新鄉賢等組成紅白理事會,對婚喪事宜實行“事前報備、事中監督、事後評議”。
“我的三個女兒出嫁時彩禮均未超過3萬元,省下的錢成了小家庭的創業啟動金;去年兒子結婚時,親家主動提出零彩禮辦喜事,現在四個小家庭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身為村上“新紅娘”志願服務隊的一員,村民余淑琴更是村裏“低彩禮”嫁女的典範,“今年推行禮遇政策後,農資有補貼,租金有減免、創業有支持……彩禮平均降到6萬多元。”
經過8年時間的發展,利通區的“新紅娘”志願服務隊由當初的1支發展到106支,服務觸角遍佈全區城鄉。今年在志願服務隊的宣傳引導下,全區已有480場婚宴成功“瘦身”。“講排場不如講文明、面子賬不如裏子甜”也成為了當地年輕人談婚論嫁新風尚。
産業升級:大棚裏的“文明課堂”與“致富密碼”
觀念的蝶變,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托舉;利通區的産業振興之路,正為文明新風注入持久動力。
又是一年大青葡萄收穫季,走進在“零彩禮”示範戶趙玉英家的的葡萄園時,她正和兒媳婦忙着招呼來採摘的游客。趙玉英由衷地説:“我們把省下的彩禮錢拿來蓋大棚、種葡萄,家裏日子過得像葡萄一樣甜。”
“村裏現有2000畝左右的大青葡萄,我們以産業帶動宣傳移風易俗,推出‘葡萄藤下話彩禮’的宣傳方式,將葡萄種植産業與婚俗改革結合,倡導理性彩禮觀念。葡萄和旅游年均為村集體增收40多萬元,帶動24戶打造特色庭院,年接待游客5萬餘人,不僅成為了‘致富果’更成為了婚嫁新風‘金名片’。”白寺灘村黨支部書記郭枝介紹説。
在古城鎮新華橋村的靈芝生態園,村民余斌介紹説,這個集餐飲、住宿、採摘於一體的産業園,每年吸引8萬餘名游客,帶動周邊200多人就業。“以前村民比誰家彩禮高,現在比誰家大棚收成好、誰家門口游客多。”余斌樸實的話形象地道出了移風易俗的成果。
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就業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的“三金”機制,近年新華橋村構建起了以稻米、有機蔬菜、特色瓜果等農産品為基礎,靈芝八寶茶、靈芝果醋等深加工農産品為延伸,冷鏈儲藏、電商營銷為渠道的現代農業全産業發展鏈條。
而像這樣依託基地創新打造“大棚裏的文明實踐點”,設立黨員先鋒崗、技術服務站和糾紛調解角,評選“文明種植戶”“抱團發展、共促增收”的文明新風,時下成為利通區移風易俗與産業振興齊頭並進的鮮活注腳。
文化賦能:從“口袋富有”到“思想革舊”
在上橋鎮牛家坊村民俗文化館,展出的1萬餘件老物件構成了一部“看得見的歷史”,四季不斷地向外界展示着這個傳統村落的華麗“轉身”。
“這些老物件能讓我想起以前的艱苦奮鬥的日子,現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了,看著節假日人山人海,我們村也成了畫報上的樣子。”村民金學梅説,“以前嫁女兒要湊齊‘三轉一響’,現在孩子們領張‘零彩禮證書’比啥都驕傲”,舊習俗的不合理性與新風尚的進步性在文化浸潤中自然顯現。”
“移風易俗的本質是通過産業聯動讓社會治理有動力、有實效、有長效,通過文化賦能讓文明新風有載體、有溫度、有參與,這不能只靠幹部講,得讓老百姓自己演、自己説。”上橋鎮黨委書記吳建林的話道破了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發展內核。
近年牛家坊村將新風尚融入“村晚”“百家宴”等日常文化惠民活動中,積極發揮“零彩禮”村幹部家庭等先進典型示範效應,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宣傳矩陣,使村民達成“幸福不靠彩禮撐,産業能築致富路”共識,也讓移風易俗從“別人的事”變成“自家的事”。
經濟結構的轉型重塑了村民的“面子觀”。“現在村裏人都比着幹,有的建民宿,有的蓋農家樂,生意好了,娃娃們的日子才能好。”油坊老闆楊金龍説。
進入新時代,牛家坊民俗文化村以農耕文化為魂,三産融合為脈,市場需求為向,建成民俗文化村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培育多家星級農家樂、吳吃堡城、哈哈樂園、好吃街,初步構建起餐飲服務、休閒採摘、民宿接待、非遺文創的全産業鏈,打造形成了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旅游格局。
“去年牛家坊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66萬元、2.68萬元,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等多項榮譽。村民的口袋富了,只會在收益上加勁,彩禮上自然松了綁。”吳建林説。
近年通過創新實踐“文旅+百業”融合發展模式,利通區結合特色資源和傳統文化脈絡,累計改擴建特色民宿180余家,培育星級鄉村旅游示範點14家、特色産業示範村4個,牛家坊民俗文化村、東塔寺鄉白寺灘村、古城鎮新華橋村等一批特色村落串點成線,讓“田間地頭”變身“流量勢頭”,也為培育文明鄉風注入文旅活力。
如今的利通區,既有溫棚裏的豐收歌,也有露營地的小夜曲,更有新婚夫婦“零彩禮”“低彩禮”證書上的溫暖印記,這個榮獲“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示範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稱號的熱土,正以黨建為筆、産業為墨,在黃河岸邊續寫着文明新風促振興的塞上詩篇。(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