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新風起 新華橋村萬象新-新華網

移風易俗新風起 新華橋村萬象新

2025-09-05 15:35:32
來源:利通區融媒體中心

  穿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村,腳下的柏油路乾淨整潔,兩邊特色民宿的木質門廊爬滿薔薇,露營地炊煙嫋嫋,空氣中飄着烤肉的焦香與青草的清新。

  這個戶籍人口3601人的村莊,如今家家戶戶的賬本上都記着“幸福賬”,昔日壓在新人肩頭的“彩禮包袱”,早已變成記着文明新風、産業增收的“文明賬本”。

  而以産業發展築基,靠文旅融合添彩,新華橋村不斷上演着移風易俗的生動實踐。

 婚俗革新:以文明新風涵養幸福底色

  “以前誰家嫁姑娘都要問彩禮給多少,現在啊,都比誰家彩禮少,門口游客多。”聊起村裏的變化,“黃河棲院”民宿老闆閔桂芳笑聲不斷,“我的民宿還是村上‘新紅娘’志願服務隊的一個‘宣傳站’,現在村上有打算辦喜事的,都會先來我這拉家常,我也會給他們講講‘零彩禮’‘低彩禮’的典範,把移風易俗的政策宣傳出去。”

  轉變源於村黨支部創新推行的“三治融合”機制:以黨建引領“定規矩”,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制定《村規民約》,對婚喪事宜流程、禮金數額、酒宴規模等進行剛性約束,同時還吸納老黨員、新鄉賢等組成紅白理事會,對婚喪事宜實行“事前報備、事中監督、事後評議”,組建“新紅娘”志願服務隊,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移風易俗宣傳長廊等陣地,創作推出《説媒》等接地氣的移風易俗優秀作品,讓“輕彩禮、重感情”理念家喻戶曉。

  “我的三個女兒出嫁時彩禮均未超過3萬元,省下的錢成了小家庭的創業啟動金;去年兒子結婚時,親家主動提出零彩禮辦喜事,現在四個小家庭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身為村上“新紅娘”志願服務隊的一員,村民余淑琴更是村裏“低彩禮”嫁女的典範,“今年推行禮遇政策後,農資有補貼,租金有減免、創業有支持……彩禮平均降到6萬多元。”

  産業築基:用多元增收築牢文明根基

  觀念的蝶變,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托舉, 當村民從“比彩禮”轉向“比發展”,新華橋村的産業振興之路,正為文明新風注入持久動力。

  走進村西頭的靈芝生態園,村民余斌正忙着給游客講解靈芝種植技術。這個集餐飲、住宿、採摘於一體的産業園,每年吸引8萬餘名游客,帶動周邊200多人就業。“以前村民比誰家彩禮高,現在比誰家大棚收成好、誰家門口游客多。”余斌説。

  新華橋村構建“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就業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的“三金”機制,帶動産業鏈延伸,形成以稻米、有機蔬菜、特色瓜果等農産品為基礎,以靈芝八寶茶、靈芝果醋、鮮食蘑菇、紅棗切片等深加工農産品為延伸,以冷鏈儲藏、物流運輸為通道,以電子商務營銷為渠道的現代農業全産業發展鏈條。

  經過産業升級,新華橋村讓448座日光溫室、230座拱棚、980畝露天蔬菜連片成海,從單一糧食種植到“農産品加工+冷鏈物流+電商銷售”全産業鏈布局,新華橋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萬餘元,産業興旺為鄉村振興築牢了"壓艙石"。

  文旅賦能:讓田園風光成為“詩與遠方”

  “上午帶娃採摘瓜果、中午在民宿圍爐煮茶,晚上露營地看電影吃火鍋,一天玩不夠!”游客張曉琳在樹野露營地點讚。森係帳篷錯落林間,家庭聚會的燒烤香與吉他彈唱交織,營地負責人張明智介紹:“今年五一假期,通過利通區舉辦的文旅促消費系列活動,每天的營業額超2萬元。”

  “旅游飯不是大鍋飯,而是生態飯。”在新華橋村黨支部書記陳奇介紹説,依託濱河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優勢,結合特色資源和傳統文化脈絡,村裏建設了文化大院、籃球館、休閒步道,還配套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設施,引進企業投資打造“大河畔歸山”民宿集群,將17家民宿、2個研學基地,“夏拾光”“星空夜宿”等露營地串點成線,村裏接連舉辦農民豐收節、紅棗採摘節等活動,徹底將農業資源轉化為文旅優勢。

  今年至今,新華橋村已累計吸引游客3.5萬餘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0萬元,讓“田間地頭”變身“流量勢頭”,為文明鄉風培育注入文旅新場景。

  如今的新華橋村,既有溫棚裏的豐收歌,也有露營地的夜經濟,更有新婚夫婦“零彩禮”“低彩禮”證書上的溫暖印記。這個榮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稱號的村莊,正以“産業旺、生態美、鄉風淳、百姓富”的嶄新姿態續寫着文明新風促振興的塞上詩篇。(張夢)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