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牛家坊村,農耕民俗博物館門口一塊“移風易俗”的宣傳牌格外醒目,它是村民眼中最鮮活的文明標識。近年牛家坊村以治理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為突破口,用制度立規矩,以典型作示範,讓移風易俗真正融進百姓生活。
“我是真沒想到,親家這麼開明,還説只要小兩口以後能好好過日子,比啥都強。我心裏特別感動。”這是村民楊金剛常挂在嘴邊的話。
楊金剛兒子結婚時,雙方家庭在婚事安排上堅持簡辦,不攀比、不講排場。婚禮辦得喜慶熱鬧。婚後,小夫妻在村裏的吳吃堡城開起一家辣條店,年輕人敢闖敢拼,線上線下齊發力,生意紅紅火火。
村裏不少群眾看到他們家彩禮不高、日子卻越過越好,紛紛在婚事商議時主動降低彩禮,讓“比幸福、不比彩禮”逐漸成為新風尚。
村民楊金龍家的新風故事,同樣打破了觀念壁壘。兒子與女朋友談婚論嫁時,雙方家庭以“6.6萬元”取“六六大順”的吉利數作為彩禮,既守住了習俗,也樹立了文明婚事的典範。“啥彩禮都不如孩子們過得幸福重要。”楊金龍時常這樣跟鄉親們念叨,而今他這句話也成為鄰里共識。
村民金學梅則以“零彩禮”的成為村裏的文明家庭代表。兒媳讀博期間與兒子自由戀愛結婚,兩家商定彩禮只是形式,10萬元原路返還,用於小兩口購房裝修。她常説:“孩子們的日子過得好,比啥都強。”
一個個典型故事,映照着牛家坊村移風易俗的生動實踐。村裏把“彩禮不超過8.9萬元”寫進村規民約,推行婚嫁彩禮登記備案制度,落實“四議兩公開”,讓紅白理事會、黨員群眾全程參與監督。黨員幹部帶頭簽訂承諾書,明確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小辦或不辦,形成了“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的良性循環。
牛家坊更注重文化浸潤:
創新“網格議事廳”“田間議事會”等協商形式,把新理念送進家家戶戶;村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時常組織開展“村晚”“百家宴”“鄉村音樂節”等活動,讓群眾在載歌載舞中接受新風熏陶;通過“喜事管家”常態化組織聯誼活動,建立適齡青年動態&賬,為年輕人婚事提供貼心服務。
依託農耕民俗博物館、黃河文化長廊、石榴籽創業街等宣傳引導陣地,近年牛家坊村把文明新風與鄉土文化、民族團結深度融合;通過積分超市獎勵“低彩禮”“零彩禮”家庭,輕鋼民宿為新人提供超低折扣的優惠和免費婚紗攝影場地,文明新風在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中更加深入人心。
文明鄉風與産業興旺相互促進,牛家坊村走出了一條風清氣正、和美共生的發展之路。據了解,2024年以來,牛家坊村共有12對新人成婚,平均彩禮降至5.8萬元。而與此形成顯明對比的是,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6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萬元。
如今的牛家坊,文明婚俗蔚然成風。村民們常説:“幸福不是靠彩禮堆出來的,而是靠勤勞雙手幹出來的。”(郭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