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一期“覽山音樂季”攪熱了銀川城。除了一場場精彩的演唱會,市民游客高分點讚的還有“覽山閱海”的演出環境:於看&眺望,遠處的賀蘭山在夜幕中不減巍峨之姿;收回視線,近處的閱海湖在燈火下映出炫彩波光。山水相映成趣,賞景聽歌兼得。
“原本想來寧夏體驗大漠風光,沒想到在銀川看到這麼多湖泊濕地”“還沒在依山傍水的場地看過演唱會,這景色一點都不像印象中的大西北”……
銀川的湖光水色,是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意外之喜”。住在城區,出門閒逛,近一些的水系景觀,步行15分鐘就能看到;遠一點的湖泊濕地,20分鐘車程必達。有水的地方處處是景。
春日晴好,沿唐徠渠騎行,能看到湖泊濕地、濱水公園、文化廣場等景致串聯成條狀開放式生態景觀長廊。停下車、走進去,可見草木蔥翠、楊柳依依,亭&樓閣、步移景異。
盛夏傍晚,漫步典農河畔,親水南街東岸的“典農花海”成片綻放。虞美人、波斯菊與鼠尾草隨風輕擺,好似斑斕錦緞,與蜿蜒河水、濱水步道相融,連迎面吹來的風都帶着水汽與花香。
秋風送爽,在鳴翠湖泛舟,碧波蕩漾,魚翔淺底。錯落的“蘆葦迷宮”不時擋住視線,待船轉個彎繞過去,緩緩展開的又是一片水面開闊、鷗鳥振翅的畫卷。
每次採訪,總會聽到游客因觀感與印象反差之大而發出“想不到”的感慨,“大漠黃沙漸遠去,波光湖影入畫來”,他們都被這“塞上湖城”的景致深深打動。
銀川的河湖環境,是城市居民珍視的“生態福利”。
“看新聞了嗎,大鹼湖海綿濕地生態公園今年11月就要開了,裏面有沙水樂園,還有共享運動場,又多了一個運動休閒的好地方”“我們小區一路之隔就是羅家湖公園,那片湖太美了!上周去溜達,發現岸邊還有野鴨子撲騰”……要問銀川人“最喜歡哪一處湖”,總會聽到不同答案。
越來越多市民發現,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臨水而居、親水成趣已然融入日常生活,“塞上湖城”的成色越來越足。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國際濕地城市”,銀川擁有近200個自然湖泊、沼澤濕地,5.31萬公頃濕地面積,5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散佈在小區門口、街頭轉角、道路交叉口的小微公園,也和大大小小的水系景觀相融、相鄰、相望……
水,賦予這座西北城市以靈氣。翻看銀川的史志資料,600多年前,明朝慶靖王朱栴曾在銀川寫下《月湖夕照》,用“萬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描寫湖光水色。眾多文人墨客筆下,“漢渠春漲”“連湖漁歌”“南塘雨霽”從一道道古老波光,變成一首首優美詩詞。
如今的銀川,稱得上“一城湖光半城景”。我們從鏡頭裏看到的畫面,有晨起煙波浩渺的華雁湖,也有映出萬家燈火的北塔湖,日升日落,水面倒影變幻;有燕鴿湖邊紅嘴鷗年年如約而至,也有濱河濕地裏國保動物組團露面,一年四季,湖上氣象萬千。
銀川的少雨多湖,是很多人好奇的“何以”之問。
乾旱少雨的西北內陸,緣何孕育如此水韻流光?或許這座城市的名字,就註定了她與水的不解之緣。銀川之“川”,在甲骨文裏由流水樣的線條構成,本義是河流、水道,後又指山間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勢低的平川。
銀川之“川”,正是母親河的溫柔饋贈。黃河進入寧夏,一改奔騰之勢,水流平靜舒緩,滋養了“田開沃野千渠潤,屯列平原萬井稠”的引黃灌區,也孕育出銀川平原溝渠縱橫、湖泊棋佈的豐富水系,以及銀川歷史上的“七十二連湖”盛景。
據銀川市河湖長制辦公室負責人何樂介紹,銀川多湖主因有三:歷史上黃河在平坦開闊的銀川平原屢屢改道,留下的故道形成大小不一的湖泊;賀蘭山上山洪泉溪碰撞交融、日積月累,在山前洪積扇大地上形成眾多湖沼濕地;歷史悠久的引黃灌溉系統,在密如織網的灌渠間滋養出星羅棋佈的湖泊。
正如作家唐榮堯的生動描述:“在銀川,河是渠的祖先,渠是湖的家鄉,湖是濕地的子宮。河分出的水流淌過古渠,幹渠、支渠、分渠、毛渠等渠係造就了眾多的湖,湖衍生出一片又一片濕地。”
銀川之“川”,得黃河滋養,擁有“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生態美景。“塞上湖城”也以人水和諧、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方式回饋母親河。
“美麗河湖”持續建設:得益於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等項目系統實施,銀川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景象處處可見。修復濱河水系,守護黃河安瀾,黃河干流銀川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二類進出。
“塞上湖城”節水優先:銀川堅持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嚴格落實“四水四定”,嚴禁耗用黃河水“挖湖造景”。打造“一湖一景”“一河一韻”的同時,科學實施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項目,有效節約黃河水資源。
“雙向奔赴”共生共榮:銀川市民將百湖繞城、親水而居視為宜居宜業的“加分項”,城市管理者也將提升“水韻銀川”質量列入發展規劃,讓人與水相近相親、城與湖共生共榮。
2025年,湖庫溝渠連通的生態水網體系更加完善,主要河流、湖泊等水質全面達標,城市建成區內河湖岸線運動休閒設施全覆蓋,群眾親水、近水、樂水的參與感、體驗感顯著增強……
銀川之“川”,因“海納百川”,形成多民族融合與多元文化交流的城市特色。回溯銀川平原歷史,有邊塞和黃河的交匯,農耕和游牧的結合,移民和本土的相融,多元文化底色賦予這座城市既低調謙遜又熱情豪邁,既含蓄保守又開放包容的獨特氣質。
如今,走進居民小區,常能聽到滿頭白髮的老人説着五湖四海的方言,他們是參與三線建設的“支寧人”;採訪鬧市商鋪,來自天南地北的店老闆已是安居樂業的“新市民”;各時期多形態移民定居銀川,各民族群眾共建共享銀川……一路走來,銀川以川流不息、兼容並蓄的胸襟氣質,書寫着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發展篇章。
拭目以待,銀川之“川”,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進程中,將呈現更多綠水青山之美;銀川之“川”,在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市進程中,將釋放源源不斷永續之“泉”。(記者 劉紫凌 任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