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鐵將軍把門”、書籍蒙塵、陣地閒置是困擾基層文化建設的普遍難題。如今,在中衛市海原縣17個鄉鎮、148個村的150家農家書屋裏,呈現出的是書籍隨人流轉動、活動依需求開展、村民因閱讀聚攏的生動景象。8月21日,在全區農家書屋培訓班上,海原縣交流分享了讓基層文化陣地“活起來”“熱起來”的實踐經驗。
當天,在西安鎮西安村的農家書屋裏,五年級學生張曉英正和七八個小夥伴在暑期公益美術課上認真學畫。“一放暑假我就會來村裏的農家書屋,這裡不僅有書看,還有暑期託管班,能學畫畫、樂器!”張曉英開心地説。
同樣在這一天,關橋鄉關橋村的農家書屋裏,愛好刺繡的村民秦秀蓮正在翻閱美術書籍,她&&:“想讓自己的刺繡作品圖案更加豐富,更有美感。在農家書屋看看書,總能讓我找到藝術靈感。”
事實上,海原縣的農家書屋也曾面臨信息化衝擊和管理薄弱的雙重挑戰,許多書屋一度淪為“擺設”。海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麗萍説:“通過深入調研,群眾對實用農技、親子閱讀和精神文化的渴望從未消減。”為扭轉農家書屋“重建設、輕管理”的痼疾,海原縣採取了一系列紮實有效的創新實踐。
海原縣構建了權責清晰的“縣考核、鄉負責、村落實”三級管理機制,着力破解“門難開、書難借”的困局。在縣級層面,將書屋工作納入鄉鎮年度考核,通過月度督查、季度通報的剛性約束倒逼責任落實。在鄉鎮層面,由宣傳委員牽頭,指導專幹每月下沉各村,確保政策落地。在村級層面,創新推行“1+N”管理模式(1名村幹+黨員、青年志願者等),使書屋管理從“隨意開放”走向“規範運行”,為鄉村書屋的持續發展築牢了根基。
全縣遴選關橋村、西安村等4個基礎好的書屋作為示範點,給予資金、資源、人才傾斜,打造“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非遺+”等主題空間,創新“閱讀兌積分”機制,開展“農家書屋夏令營”“七彩假期”等特色品牌活動。通過總結提煉“開放有時間、管理有制度、活動有特色、服務有溫度”的“四有”標準,並建立階梯獎勵和“結對共建”機制,讓薄弱村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形成了比學趕超、全域聯動的良好局面。
同時,海原縣打破“一書屋一空間”的固定思維,大膽採用“主陣地+延伸點”模式。在村衞生室、黨群服務中心等設立“流動書架”“閱讀角”,讓書籍嵌入村民日常生活軌跡。針對18家位置偏、人氣弱的書屋,果斷與村文化活動室、圖書館分館等整合,共享場地與人氣,實現“辦事順便能看書、串門就能碰上書”。同時,建立“圖書流轉”機制,鄉鎮每月輪換、縣域季度展書,讓有限藏書流動起來,效益最大化,真正實現了“群眾在哪,書籍就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