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彩禮證書”贏得讚譽,“大棚裏的文明實踐”播撒新風,“産業托底”夯實幸福根基……從後進村到鄉風文明“明星村”,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大廟橋村正沿着“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産業托底”的移風易俗新路徑,闊步向前。
近年來,大廟橋村黨支部將移風易俗作為加強基層治理的關鍵一環,通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廣納民意,制定出群眾認可的村規民約,明確“彩禮限高、婚事簡辦、宴席從儉”;創新推出《抵制高額彩禮‘’十有禮遇’》,對婚事新辦家庭在農資地租、創業就業等十個方面給予實實在在的激勵。同時,由村幹部、黨員、新鄉賢組成的紅白理事會,用剛性《紅白理事會章程》管住婚喪事宜的流程、禮金和酒席規模,讓“群眾事群眾管”落到實處。
規矩立起來,黨員衝在前。在“三會一課”、黨員輪訓中,大廟橋村黨支部將移風易俗作為重要內容,着力引導黨員爭當新風“領頭雁”。黨員幹部帶頭簽訂承諾書,嚴格執行婚喪喜慶報備制度,並深入農家院落宣傳政策,動態完善着村裏的“文明公約”。
“我種大棚18年,是黨的好政策和村裏帶着幹,日子才紅火起來。女兒大學畢業,女婿是當兵的,也是本鄉人。我是黨員,又是村幹部,不要彩禮,既減輕孩子負擔,也是給鄉親們帶個好頭!”民兵營長賈文斌去年嫁女兒時就做出了表率。
今年以來,大廟橋村有6對新人結婚,其中兩對零彩禮、兩對低彩禮。昔日講排場、比彩禮的風氣悄然轉變,“輕彩禮、重感情”的婚嫁新風尚蔚然成風,成為村民自覺踐行的行為準則和鄉村治理的“文明標尺”。
産業興旺是鄉風文明的堅實根基。大廟橋村的蔬菜種植示範基地的580座大棚既是“錢袋子”,更是“文明課堂”。這裡創新打造的“大棚裏的文明實踐點”,集黨員先鋒崗、技術服務站、糾紛調解角於一體;推行的“統一育苗種植、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物流銷售”模式,不僅提升了效益,更將互助協作的文明理念深植沃土;“科技進棚”“技能比武”活動培育了347名“土專家”“田秀才”,還優先吸納低彩禮、零彩禮家庭就業。
“在家門口的大棚幹活,一月能掙幾千塊,還能顧家,誰還去比彩禮高低?”正在採摘西紅柿的村民陳薇薇説。産業的蓬勃發展讓村民鼓足了腰包,挺直了腰桿。村裏順勢發展民宿和農家樂,“講排場不如講文明、面子賬不如裏子甜”成為新共識。
文明新風的滋養,離不開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浸潤。近年來,大廟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百姓大舞&成了村裏最熱鬧的地方。村民自發組建的“百姓自樂班”,用方言快板、小品、歌舞,把黨的創新理論、移風易俗新風尚唱進百姓心坎裏。今年組織的32場《移風易俗伴我行》等原創節目巡演,場場受歡迎。
今天的大廟橋村,有一支特殊的“新紅娘”志願服務隊,從20人壯大到百餘人,她們不僅是牽線搭橋的“月老”,更是新風尚的傳播者、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環境整治的參與者。“現在説媒,我們首先宣傳村規民約和‘十有禮遇’,引導年輕人重人品、輕彩禮。”“新紅娘”丁文燕介紹説。
包括“新紅娘”志願服務隊在內黨員先鋒隊、“金聲田韻”宣講團等7支志願服務隊,深入群眾,不斷用生動故事宣講新風,“家和萬事興”家風家訓分享會,努力讓好家風帶動好民風。
大廟橋村的探索還帶動了更廣區域的新風。以該村為中心,近年金積鎮整合周邊15個村的資源,建成三大産業基地,打響“金積堡”果蔬品牌。2024年,金積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萬元,同比增長10%;村集體經濟收入465萬元,增長15%。産業的蓬勃發展,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最堅實的物質支撐。
“口袋富了,心氣順了,攀比的風氣自然就淡了。大家更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好日子。”大廟橋村黨支部書記馬自忠説,“我們將持續擦亮‘大棚裏的文明實踐’品牌,用更接地氣的方式,把文明新風吹進農家小院,融入日常點滴,不斷厚植鄉村振興的文明底色。”(馬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