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壩關村的稻田裏,農戶們不再為土地流轉糾紛煩心;馬蓮渠鄉的瓜園邊,多名戶農戶與企業簽下合約,合作有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區綜治中心服務大廳裏,11個工作窗口高效運轉,一樁樁矛盾糾紛在屏幕上清晰地顯示為“已結案”……
近年以“實體+實戰+實效”為導向全面推進兩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範化、實戰化建設,如今讓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基層治理的成效清晰可見。
一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利通區矛盾糾紛排查量同比上升19.1%,但同期,轄區信訪數量同比下降8.29%,警情數量同比下降5.11%,12345民生領域投訴同比下降22.09%,行政復議數量更是大幅下降66.67%。
而這“一升多降”的鮮明對比,正是利通區通過系統化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範化建設,大量矛盾糾紛被吸附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的具體體現。
為加快推進區、鄉兩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高效運行,利通區立規明矩,制定推行了《鄉鎮綜治中心工作制度》《矛盾糾紛排查預警規範》等7項制度機制。在機制保障下,利通區集約整合法院、檢察院、司法局、信訪局等部門資源,規範組建48個法治力量聯合編組,推動信息共享、聯席會商、聯合調處常態化,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精準分流轉辦和全流程閉環管理。與此同時,2000余名平安志願者等社會力量被納入群防群治網絡,延伸治理觸角,有效凝聚起源頭預防化解的強大合理。由此探索形成的“一站式受理、全鏈條化解、數字化賦能”基層治理模式,力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
不久前,在金花園社區活動室,上演了一堂圍繞“老人贍養與財産繼承”的模擬法庭——法官扮演審判長,律師扮演原被告,居民們看得聚精會神。模擬法庭結束後,法官又結合案例,現場解讀了《民法典》。社區居民何新民由衷地説:“以前覺得家務事鬧上法庭,太丟人,現在明白,只有依法辦事才是正路!
從源頭減少矛盾增量,提升群眾法治意識是關鍵。利通區通過完善“三官一師一員”機制,組織政法力量下沉基層治理一線,今年至今開展模擬法庭等情景化普法14場,舉辦集中宣講、以案釋法講座178場,顯著提升了群眾法律知曉率,轄區群眾主動尋求調解的數量也因此同比增長了27%。
為確保矛盾高效化解,利通區還嚴格規範兩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運行流程。中心實行“逢訪必登、首接負責、當日匯總”制度,確保了群眾訴求的“進門即能辦”,非中心事項協助“出門銜接辦”,並對疑難問題即時研判以降低信訪增量。在處置環節,精準實施分級機制:簡易糾紛就地快調、複雜糾紛專業調處、高風險疑難問題會商靶向化解,實現資源精準匹配。同時,剛性執行督辦管理,堅持“研判前置、文書交辦、限時辦結”,臨期預警、超期督辦、閉環銷號,對推諉敷衍行為通報考核壓實責任。
截至目前,中心累計受理訴求197件、現場解決處置69件,交辦轉辦41件,銜接辦理87件,發出的交辦函均按期辦結答覆,形成高效閉環處置機制。
當“有解、能解、快解”成為群眾走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的共同體驗,新時代“楓橋經驗”便在利通區最平凡的街巷、最廣闊的田野裏深深紮下了根。(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