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中寧縣舟塔鄉,日光傾瀉在一座座蔬菜大棚上。棚內生機盎然,翠色流淌的藤蔓間,飽滿的西紅柿垂挂枝頭,等待着豐收。魏燕——這位扎根家鄉的中寧縣舟塔鄉吉廣益果蔬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寧夏科技特派員,正細心照料着她培育的果蔬。近十載光陰,她將心血傾注於這片土地,用科技的力量重塑着家鄉農業的基因。
2016年,魏燕成立了中寧縣吉廣益果蔬專業合作社,120座蔬菜大棚成了她探索科技興農的起點。這條路,走起來並不輕鬆。為了種出更好的果蔬,她一頭扎進大棚,像個執着的老把式,對新品種反復做著栽培實驗,一點一滴地比對、觀察,只為培育更好的品種。
光是品種好,魏燕覺得還不夠。怎麼把地種得更省心、更有效,成了她心頭琢磨的事。秸稈生物反應堆、智能滴灌水肥一體化、蚯蚓生物套種套養——這些聽起來新鮮的技術,被她陸續引進合作社的大棚裏。時間給出了答案:慢慢地,腳下的土地變得更松軟透氣了,土壤的環境也一天天改善。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就這樣一點點告別了過去的粗放老路子,踏上了更綠色、更高效的新軌道。成本實實在在降了,種出來的瓜果蔬菜品質更好、味道更足,舟塔鄉的果蔬漸漸在市場上闖出了名氣。鄉親們看在眼裏,不少人也開始跟着學、跟着用這些新法子。
對於舟塔鄉的鄉親們,尤其是那些從大戰場鎮遷來的移民群眾,魏燕的合作社成了他們眼裏“靠得住的地方”。大棚和新技術的應用,讓合作社的活兒一年四季都多了起來。每到種植、管理的關鍵時節,這裡總能提供不少穩定的工作崗位。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這份踏實對許多村民來説格外重要。合作社每年用工上千人次,發放工資數十萬元,真真切切地幫大夥兒鼓了腰包。
魏燕的腳步總是停不下來。縣裏組織“送科技下鄉”,活動她總是積極參加。她常常奔走在田間地頭。有時是集中給大家講講技術要點,有時是現場手把手示範,更多時候,就是蹲在地頭,一對一地幫農戶解決眼前遇到的具體難題,憑着紮實的設施農業栽培技術,那些困擾着本地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生産問題,往往就在她這樣務實的指點下找到了解決的門道。
在魏燕身上,鄉親們讀懂了科技特派員那份沉甸甸的擔當。她就像握着一把技術的“鑰匙”,努力去打開産業發展路上遇到的一把把“鎖”;她又像一個勤懇的“傳道人”,把新的農業知識和理念,一點點播撒在家鄉的土地上,盼著它們生根發芽。魏燕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生動地證明:那份對土地最深的眷戀,加上科技的助力,總能耕耘出腳下最踏實、也最動人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