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煤業“捕碳能手”上天入地吃碳吐金-新華網

寧夏煤業“捕碳能手”上天入地吃碳吐金

2025-08-11 10:15:30
來源:寧夏日報

  8月10日,記者步入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甲醇分公司CCUS項目區,視線即被高聳的工藝塔和與之緊密相連的兩座銀色球罐所吸引——這不是普通的儲罐,它們是寧夏300萬噸/年CCUS示範項目一期工程的核心裝置之一,源源不斷地將捕集、提純並深度壓縮後的液態二氧化碳儲存起來,輸送給一輛輛裝載液態二氧化碳的罐車,踏上循環再生的新旅程。

  “300萬噸/年CCUS項目一期工程自實現滿負荷運行以來,每天都有40多輛運輸車有序排隊裝載二氧化碳産品。這套裝置雖然不大,卻是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捕碳能手’,轉動綠色未來。”甲醇分公司合成一車間技術員張鐵民介紹。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即把生産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産過程中循環再利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現代煤化工産業基地,煤化工項目集中,二氧化碳來源足、濃度高、易捕集,具有開展CCUS項目十分優越的碳源條件。

  300萬噸/年CCUS示範項目由寧夏煤業公司負責的“寧東基地碳源捕集工程”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負責的“長慶油區(寧夏)驅油封存工程”兩部分組成,將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捕集後,由長慶油田進行驅油封存,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原則分三期實施。

  2024年9月6日,該項目一期工程成功打通40萬噸/年驅油級生産流程,産出合格驅油級液態二氧化碳;半個月後,成功打通10萬噸/年工業級生産流程,産出合格工業級液態二氧化碳。目前,40萬噸/年二氧化碳驅油封存工程日産液態二氧化碳1000噸左右;10萬噸/年二氧化碳煤礦井下綜合利用工程日産200噸産品,兩套工程均實現滿負荷運行。

  這座高效運轉的“捕碳能手”,正將捕獲的二氧化碳精妙地轉化為資源。在長慶油田,寧煤輸送的液態二氧化碳成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綠色鑰匙”;在羊場灣等礦井,它化身保障安全的“守護者”。

  這既是煤化工産業向“綠”而行邁出的關鍵一步,也是寧夏煤業踐行鏈式發展的生動縮影。

  這裡有變廢為寶的“強鏈”實踐:CCUS工程如同一座綠色樞紐,將高濃度二氧化碳通過先進捕集液化技術,轉化為高附加值産品。不僅強化了安全環保競爭力,更通過穩定輸出驅油級二氧化碳産品,為區域能源安全貢獻了力量。

  這裡有補齊短板的“補鏈”突破:項目成功填補了煤化工産業鏈末端“碳循環”的關鍵一環。它並非簡單處理廢氣,而是通過技術創新,在原有“煤炭—甲醇/油品”鏈條末端,補上了“碳資源化利用”這一缺失的生態鏈環,新增了驅油液體二氧化碳和工業二氧化碳兩類産品線,直接提升了經濟效益。

  這裡還有跨界融合的“延鏈”探索:液態二氧化碳産品如同綠色觸角,將寧夏煤業的産業影響力延伸至更廣闊領域。作為“高效驅油劑”助力長慶油田提高采收率,實現了煤化工與油氣開採兩大高碳産業的低碳協同;深入礦區安全領域,為自有礦井提供高效滅火材料,保障安全生産。這不僅是産品的輸出,更是一條貫穿“捕集—運輸—利用”的綠色産業鏈條的延伸,探索着“煤化工+CCUS+油田服務/礦用安全”的融合發展新業態。

  “減碳與發展同頻共振,CCUS項目已成為驅動寧夏煤業以‘鏈式動能’鍛造綠色低碳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推動力。”寧夏煤業甲醇公司相關負責人為記者算出了一筆看得見的“碳”賬:一期工程年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50萬噸,相當於植樹近500萬棵或30萬輛轎車停駛一年,不僅帶來了直接減排效益和新增産值,更通過打通跨行業資源循環通道,為傳統能源企業賦予新動能。

  一條橫跨煤化工、油氣開採與礦山安全的綠色産業鏈,正依託CCUS技術在西北大地加速成型。展望未來,當這條“碳捕集動脈”全面建成,年減排量將達300萬噸,其規模與技術示範效應將進一步夯實寧夏煤業在綠色低碳能源化工領域的重要地位,為全國的煤化工行業提供低碳發展的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和有益參考。(記者 丁建峰 實習生 陳帥)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