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人管,我們才能安心幹。”這句樸素的話語,道出了無數雙職工家庭的共同心聲。
今年暑假,寧夏總工會主動回應職工“急難愁盼”,統籌建成100個“工會愛心託管班”,把4000余名職工子女請進“安心港灣”,也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工會“娘家人”的牽掛送到千家萬戶。從銀川金鳳區的“黃河彩虹橋”到西夏區的“青苗託管班”,再到全區各地陸續開班的託管陣地,一場以孩子為圓心、以服務為半徑的“幸福接力”,正在塞上大地生動上演。
“小切口”裏藏着“大民生”
寒暑假“空檔期”,對職工來説是“時間差”,對孩子來説卻是成長的關鍵期。寧夏總工會把看似瑣碎的“帶娃難”問題,當作優化生育政策環境、提升職工生活品質的大事來辦:200萬元專項資金直達基層,69家單獨辦班、31家聯合辦班,場地安全、人員資質、食品安全逐項過篩,人身意外險、託管協議一個不落。數字背後,是“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執政溫度,也是“工會服務在身邊”的生動注腳。
“小託管”托舉“大未來”
託管班不僅是“看護”,而是“育人”。在市區,孩子們跟着老師學摺紙、打籃球、上研學,在“托+管+育”裏解鎖多彩假期;在園區、社區、樓宇,工會聯合多方力量把職工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變身“成長樂園”,愛國主義教育、勞動實踐、興趣拓展課程輪番上陣,既解決了“有人看”更實現了“有所獲”。正如一位家長所言:“孩子每天盼著來,我們上班心裏踏實多了。”當託管班成為孩子喜歡的“第二課堂”,職工收穫的不僅是時間,更是“穩穩的幸福”。
“小陣地”撬動“大治理”
更值得稱道的是,寧夏各級工會沒有把託管班辦成“一陣風”,而是依託社區網格、撬動社會資源,探索“工會+社區(企業、村)+多方聯動”的長效機制:大學生志願者來了,第三方專業機構來了,企業、公益組織也來了,場地、設備、課程、師資在“家門口”精準匹配。孩子放假“有人管”、家長上班“不揪心”、社區治理“添活力”,一舉多贏的“寧夏經驗”讓普惠託管從“盆景”變成“風景”。
“小溫暖”折射“大情懷”
從2020年寒暑假期開始推進,到今年正式列入自治區總工會為職工辦的“十件實事”之一,寧夏工會愛心託管班已連續服務職工子女上萬人次,滿意率保持在98%以上。數字的背後,是工會人“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更是“職工有所呼、我必有所應”的為民情懷。當越來越多的職工不再為“孩子去哪兒”而焦慮,當越來越多的家庭因為託管班而更加安心地投身高質量發展,我們讀懂了“工會服務在身邊”的深刻內涵: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把職工的“操心事”辦成“暖心事”,把“民生痛點”轉化為“幸福支點”。
孩子燦爛的笑臉,職工舒展的眉頭,是對“娘家人”最好的褒獎。期待更多“寧夏模式”在各地開花結果,讓愛心託管班成為托舉職工家庭幸福的“標配”,也讓“工會服務在身邊”的溫暖故事,在更多地方續寫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