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原村,連片的設施農業大棚泛起銀光,大棚裏飽滿的番茄挂滿枝蔓,村民們正穿梭其間採摘裝箱。這個曾經“底子薄、矛盾多、産業弱”的移民村,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集體經濟百萬村”。蛻變的密碼就藏在“黨員積分制”的創新實踐中。近年來,紅寺堡區通過量化黨員責任、激發群眾參與,探索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新路徑。
積分量化黨員責任: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帶頭”
“調解糾紛成功加5分,帶動農戶種植技術增收加10分……”同原村黨員馬應幫的積分卡上,密密麻麻記錄着今年的“成績單”。作為番茄種植技術帶頭人,他通過田間指導、結對幫扶累計積分78分,在季度評選中位列榜首。
紅寺堡區針對農村黨員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推行“黨員積分制”,將黨員履職情況量化為“基礎分、任務分、獎勵分”。基礎分涵蓋參加組織生活、繳納黨費等基本義務;任務分對應産業帶動、矛盾調解等職責;獎勵分則激勵創新舉措,如直播助農、移風易俗等。積分每月公示,年終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積分制推行後,黨員主動認領“責任田”,先後解決道路修繕等民生問題56件。
“積分超市”撬動群眾參與:小分值換出大文明
在石炭溝村“黨群積分超市”,村民馬勇用積分兌換了一桶食用油。“參加村集體植樹加了5分,評為‘最美庭院’加了10分,這積分比掙錢還有面子!”貨架上的商品明碼標“分”,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文明評選、技能培訓等積累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紅寺堡區將積分制延伸至群眾層面,建立“黨員帶頭賺積分、群眾跟進攢積分”的聯動機制。黨員積分與所&&農戶的積分挂鉤,形成“1名黨員帶N戶群眾”的幫帶鏈條。石炭溝村通過積分管理,拆除違建23處,紅白事費用下降50%,2024年被評為“婚俗改革試點村”,頒發“低彩禮”證書12戶。
“産業積分”激活共富動能:從“單打獨鬥”到“聯農帶富”
在新莊集鄉農特産品展銷中心,黨員馬小紅的積分格外醒目——因牽頭組建電商團隊,幫助村民銷售枸杞、黃花菜等農産品,年銷售額超300萬元,獲得年度“産業先鋒”加分獎勵。
紅寺堡區將積分制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設立“産業貢獻分”,黨員通過土地託管、技術包乾、銷售包聯等方式帶動農戶,按增收效果累計積分。新莊集鄉10個村成立“産業共同體”,黨員帶頭整合資源,2024年帶動集體分紅247萬元。
從“空殼村”到“富裕村”,“黨員積分制”成為紅寺堡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金鑰匙”。正如紅寺堡區委組織部負責人所言:“用積分量化黨員責任,用制度激活群眾參與,讓‘小積分’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