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7月16日電(記者艾福梅)為期一週的第二屆“全國民族古文字‘冷門絕學’後備人才培訓班”正在寧夏大學舉辦,吸引了來自全國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名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參加。
據介紹,本次培訓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及寧夏大學聯合主辦,得到了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業務指導和大力支持,特邀國內民族古文字研究領域多位專家擔任培訓專家。專家分別圍繞西夏文、滿文、回鶻文、契丹文、突厥文、藏文、女真文等“絕學”民族古文字進行授課,並安排在世界遺産西夏陵進行現場教學。
民族古文字承載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其傳承研究不僅是對“冷門絕學”的堅守,更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甚至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邊疆穩定和文化主權。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冷門絕學”後備人才的培養是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主辦方及專家鼓勵學員要有自覺傳承民族文字的責任與擔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己任,深耕學術,迎難而上,尤其是面對艱深的語言文字時更要保持學術韌性,有“甘於坐冷板凳”的學術精神,成為基礎紮實、視野開闊、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1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60項世界遺産。其申遺成功不僅是對西夏陵遺産價值的國際認證,更為“冷門絕學”的傳承與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契機。培訓班主辦方、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始終致力於推動民族古文字文獻研究的人才培養與學科傳承,在此次培訓中周密部署招生、課程設計、師資遴選等關鍵環節。
據介紹,此次培訓班重點講解突厥文、西夏文、滿文,兼顧契丹文、女真文、回鶻文、藏文等中古北方較有影響的“王朝文字”,力求課程學術深度與實踐廣度相結合,切實保障“冷門絕學”有人繼承、有所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