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幸福深嵌社區-新華網

利通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幸福深嵌社區

2025-07-16 09:20:01
來源:利通區融媒體中心

  晌午時分,勝利鎮秦渠社區的食堂飄起飯菜香,72歲的郝玉梅端着餐盤在鄰座坐下,眼角的笑紋裏漾着滿足,“以前買菜做飯得折騰大半天,現在走5分鐘、花8塊錢,熱乎的飯菜就端上桌了!這社區食堂真是老人的‘暖心灶’。”

  時下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隨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這樣的暖心場景正從“個例”變成“日常”。以家為圓心、步行15分鐘為半徑畫個圈,圈裏有社區食堂的熱飯香、菜市場的鮮菜味、社區醫院的便民藥,更有青年夜校的琴聲、家政課堂的歡笑聲,“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所需、“衣食住行玩樂閒”的品質追求都被精準“圈”進生活,讓便利觸手可及、幸福近在咫尺。

  “送孫子去幼兒園,順路拐進超市買把青菜,再到驛站取個快遞,15分鐘全搞定!”金花園社區的張阿姨掰着手指頭,如數家珍:出門5分鐘有早餐店,10分鐘到社區醫院配藥,15分鐘接孩子放學……

  金花園社區通過整合黨群服務中心、閒置用房等資源,聯合物業公司等多方力量,匯聚400多家特色店舖,“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店多能”業態全覆蓋,讓居民在圈內”解決買菜、理髮、修家電等20余項基本需求,真正把“便利”嵌進了生活的每一分鐘。

  當“下樓即達”成為基礎配置,便利的內涵開始向“品質升級”延伸。清晨8點,吳忠商城智慧農貿市場裏,58歲的王淑蘭挑了把空心菜,“步行3分鐘就到,新鮮果蔬、肉蛋禽魚啥都有,價格還比超市便宜!”她常去的這家市場,不僅敞亮整潔,還裝了中央空調、電梯和智能監控,冬天不冷、夏天不悶,生鮮存儲更安心,購物體驗更舒適。“以前菜市場又擠又亂,現在敞亮得很,逛着都舒服!”王淑蘭説。

  硬體升級提升了生活的舒適度,服務的主動下沉則溫暖了人心。新華社區94歲的徐根根老人翻開巴掌大的便民“小紅書”,撥通網格員電話:“小汪啊,養老認證又卡住了,能來幫我看看嗎?”“馬上到!”社區“挎包敲門”志願服務隊應聲而動。這本“小紅書”裏,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的&&方式一目了然,義剪、代買、義診等20余項服務累計上門90余次,真正把“群眾跑腿”變成“服務上門”。“現在連理髮、量血壓都不用出小區。”徐根根老人説。

  當日常所需被精準覆蓋,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圈內”找到出口。今年4月,利通區青年夜校開班,“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成為青年新時尚。烘焙課上揉麵糰討論曲奇造型,古琴教室裏指尖撥出繞梁旋律,街舞室中青春舞步踩出節奏……截至目前,6個標準化教學點8類課程已開展57余場,服務青年超1200人次。“以前下班後只能在家刷手機,現在能學新技能、交新朋友!”剛上完烘焙課的楊若凡説。

  而在老年群體中,上橋鎮新民社區通過“專職教師+社區‘能人’聯手教學”模式,挖掘轄區“達人”“賢人”充實老年大學師資庫,豐富的活動帶來常新的學習體驗,也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添上了活力注腳。居民丁寶玉説。“家門口的老年大學圓了我年輕時的夢想,還拓寬了朋友圈,現在每天下午和領隊約着去公園練習,日子安排得滿滿當當,幸福得很!”

  便民圈的溫度還托起了居民“穩穩的飯碗”。民生社區的家政培訓教室內,30余名學員圍着教學娃娃練習新生兒護理。“以前想當月嫂沒門路,現在社區把培訓班開到了家門口!”居民張淑梅的話引發一片讚同。社區聯合利通區人社局,針對35至50歲待業女性開設“月嫂”“保潔”等課程,通過“技能培訓+就業對接”模式,已幫助80余名居民實現就業。

  “15分鐘”不僅是時間的刻度,更是城市治理的溫度;“便民生活圈”,不僅是地理的半徑,更是居民幸福的圓心。根據規劃,利通區將持續優化便民業態布局,通過“試點建設一批、複製推廣一批、深化提質一批”,到2026年底,建成16個布局合理、業態齊全的城市便民生活圈,實現28個城市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基本保障類業態全覆蓋。(馬佳慧)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