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利村新事:門牌換了,校車通了-新華網

同利村新事:門牌換了,校車通了

2025-07-15 09:57:13
來源:利通區融媒體中心

  近日,扁擔溝鎮同利村1097戶村民的家門上,藍底白字的鋁制反光門牌正式“上崗”。這些金屬牌不僅讓醫保、低保等民生服務能夠“找對門”,更串起了移民村從“找不着”到“辦得快”的民生跨越,見證着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擔當。

  同利村是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村,承接了來自同心縣的1097戶、5341名搬遷群眾。自2013年搬遷至今,因風吹雨淋日曬,原鐵皮門牌號早已“面目全非”,工作人員入戶常需反復核對信息,甚至因定位不準延誤服務,成了民生政策落地的“攔路虎”。

  問題面前,寧夏地質局駐村工作隊迅速行動,一邊對接派出單位爭取專項經費,一邊&&專業廠家定制鋁制反光門牌。新門牌採用激光蝕刻工藝,藍底白字搭配夜間反光涂層,即使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也能清晰映出住戶信息。

  更暖心的是,這些新門牌統一規範的編號與街巷標識形成系統指引,配合村上同步建立的電子檔案,實現了“按號定位、依號溯源”的服務閉環。“小門牌成了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底座’。”駐村第一書記劉波説,未來我們還將結合門牌信息升級網格化管理系統,讓服務更精準。

  寧夏地質局駐村工作隊為同利村的民生服務,遠不止於門牌的煥新。今年5月,村裏67名初、高中學生周末往返吳忠市區時“轉車難、耗時久”的問題,同樣牽動工作隊的心。經過3個月協調,吳忠市交通公司定制的“周末班車”準時上線,每週五從兩所學校出發,途經同利村、西溝沿村等站點,覆蓋周邊102名學生。“公交車把娃送到村口,幾步路就到家,不用專門去接了!”村民李小軍高興地説。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努力下,這些聚焦民生痛點的務實行動,不僅有效破解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難題,更以“民生微實事”撬動“治理大效能”,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能。(馬佳慧 張勇)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