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穿梭樓棟記挂着獨居老人的柴米油鹽,居民圍坐“圓桌議事會”為改造老舊小區出謀劃策,“剪愛”理髮隊的剪刀在晨光裏翻飛、“睦鄰幫幫團”的身影時常在樓道間忙碌……這些浸潤着“微”溫度的日常圖景,正是近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新華社區深耕“四圈五微”治理模式織就的基層治理“微”美新畫卷。
新時代,新華社區堅持以黨建賦能“微格精治”,以“睦鄰·家”黨群服務品牌為統領,積極探索實施“四圈五微”微網格治理模式,力求“微網格”凝聚“大合力”,“微治理”共解“大難題”,“微陣地”促進“大團結”,“微服務”構建“大和諧”,實現了“小切口”撬動治理效能大提升的良好效果。
黨建領航,激發治理“活力圈”
在利通區糧食局家屬院居民心裏,有着39年黨齡的老黨員關璞是最貼心的“小區當家人”。他主動投身社區治理一線,始終衝在調解鄰里糾紛和照護空巢老人的最前沿,幾乎成了社區“活&賬”,連網格員都要找他“取經”。
關璞的貼心服務正是新華社區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這個社區堅持“網格塑形、黨建鑄魂”,通過充分發揮社區黨委和網格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探索構建起了“1+5+N”“一會三長三員”紅色微網格治理體系,推動網格黨支部、離退休黨支部、社會組織聯合支部與利通區老幹部支部實現組織聯建。社區創新建立黨員成長冊、黨員記實卡、暖心“七張卡”,不僅吸納老黨員、老幹部和黨員志願者加入微網格隊伍,更推動在職黨員、共建單位黨員下沉一線,形成“黨員帶頭、全員參與”的治理合力。
從調解鄰里矛盾到解決居民急難,黨員們用實際行動將服務落在“微處”,有效提升了社區凝聚力,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治理圖景。
整合資源,構建便民“服務圈”
在利通區藥材公司家屬院的廣場上,一場熱鬧的愛心集市正溫暖開市,“剪愛”志願服務隊的手藝人圍坐在小馬扎旁,熟練地為居民修剪頭髮。七十多歲的張金霞阿姨坐在理髮椅上,笑着説:“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去理髮店得走挺遠,還總排隊等半天。現在社區把活動辦到小區裏,免費理髮又方便,可幫了大忙!”除了理髮,現場磨刀師傅的砂輪滋滋作響,家電維修攤前也圍滿諮詢的居民,健康問診桌旁醫生正仔細檢查老人血壓,各類便民服務熱鬧又溫馨。
這份把“服務送到家門口”的貼心,源於新華社區的精準服務機制,社區立足實際需求,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便民利民服務”三個服務清單,搭建“服務聯盟”&&,整合轄區共建單位、社會組織、企業商戶等多方資源,發揮“挎包敲門”“剪愛”“睦鄰幫幫團”等特色志願服務隊伍作用,依託網格黨群服務驛站、公益小站、睦鄰小屋等“微驛站”&&,為居民開展精神慰藉、老年飯桌和衣物縫補等貼心精準“微服務”50余場次,滿足了居民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實現按需提供精準服務,使社區內鄰里關係愈發融洽,居民們互幫互助形成濃厚的和諧氛圍。
文化潤心,繪就睦鄰“鑄魂圈”
今年在新華社區“七一”活動現場,89歲的潘明奎老人坐在觀眾席上,目光追着&上的表演,嘴角漾着笑:“社區裏的活動我幾乎場場不落,每次都有新花樣,既特別又有意思!”
滿足居民文化需求是新華社區打造特色活動的動力。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為陣地,緊扣“鄰居節”“我們的節日”等傳統節點,從“睦鄰”文化節的文藝匯演到鄰里大家宴的熱絡圍坐,從趣味游園會的互動游戲到“鄰好吖”睦鄰集市的溫情交換,年累計開展30余場特色文化活動。這些接地氣、聚人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微網格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種子般深植於各族群眾心田。
為讓文明實踐更有“溫度”,新華社區堅持在微網格中挖掘“微典型”——那些默默付出的黨員志願者成了身邊的榜樣。社區通過積分兌換、榮譽墻展示等多元形式,持續激發黨員群眾參與社區志願服務的熱情,讓“我為人人”的溫暖在社區流動。
此外,社區還構建起“線上+線下”雙軌傳播網,線上依託“微視頻”“微信群”開設“微課堂”,把政策知識和社區故事變成“短平快”的傳播內容;線下則活用黨群服務驛站、睦鄰庭院、黨員中心戶等“微陣地”,開展時長簡短、形式靈活、內容貼近生活的“微宣講”。從指尖到身邊,從屏幕到庭院,“小而精”的宣講讓社區文化更入腦入心,進一步築牢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
共商共議,聚力網格“管理圈”
午後的居民小區靜謐而溫暖,一場“圓桌議事”正熱鬧開場,居民們圍坐在社區桌旁,針對房頂漏水、社區設施老化待更新等問題,進行着每月一次的“圓桌會議”。
居民自治是新華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社區充分調動紅色物業、睦鄰管家、微網格員等“微力量”,依託“圓桌會議月月談”“廊庭會”“板凳説事會”等接地氣的協商議事&&,讓群眾問題擺上&面、矛盾訴求攤開討論。僅今年以來就累計協調解決物業矛盾、家庭情感糾紛、“12345”投訴等各類矛盾糾紛79件,化解率超90%,真正實現“矛盾化解在網格、問題解決在社區”。
同時,社區大力推進“五社聯動”,調動聯合黨委成員單位及社會資源力量,聯動解決圍墻污水外溢、高齡老人吃飯難、小區下水管網破損漏水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微網格治理效能。通過“睦鄰黨建+居民自治”,讓小區居民從被動接受管理變為主動參與議事,實現了自我管理服務提升,成為社區治理的“合夥人”。社區治理模式的創新,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更增強了社區的內在活力。居民們在參與中增進理解,形成共識,共同推動社區向更加和諧、宜居的方向發展。
“四圈”織就治理經緯,“五微”激活治理脈絡。新華社區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把群眾關切的“小事情”放在心坎,把民生保障的“大責任”扛在肩頭,不斷健全基層治理長效機制。同時,通過充分激發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共同深耕轄區網格“微治理”,串起居民“微幸福”,基層治理的溫度如春風拂過,悄然浸潤每一戶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