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第60項!“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新華網

新華鮮報|第60項!“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25-07-12 08:58:1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 題:第60項!“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徐壯、楊湛菲

  塞納河畔,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再迎“高光時刻”。

  當地時間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今年恰逢中國加入《世界遺産公約》40周年,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60項,居世界前列。

  喜訊傳來,無數關心“西夏陵”申遺工作的人歡欣鼓舞。長期研究西夏文化的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杜建錄説:“西夏陵申遺歷經14年不懈努力,此次申遺成功,向國際社會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令我們寧夏人民倍增文化自信。”

  西夏,由党項族建立,與遼宋長期並立,在中國歷史上存續近200年。他們留下的西夏陵,如今靜靜佇立在寧夏銀川西郊,同巍峨蒼茫的賀蘭山融為一體,引人遐思無限。

  鑒往知來,西夏陵如今向世界講述着什麼故事?

  它是雄奇的歷史遺存——西夏陵坐落於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分佈範圍近40平方公里,規模宏大;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5.03公頃北端建築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

  它是寶貴的歷史見證——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它是中華民族的匠心創造——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築、營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的特徵,全面承襲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和傳統木構建築體系,吸收党項、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傳統,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於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産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徵。

  它還是中國珍愛文化和自然遺産的生動實踐——面對自然侵蝕、社會發展的壓力,西夏陵因我國長期的文物、生態保護實踐得以延續至今,向國際社會展現了我國文物保護的科學理念、科研能力和技術水平,反映了我國文化遺産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及在文化和自然遺産融合保護方面的積極探索。

  中華瑰寶舉世無雙,世界不吝讚美之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認為西夏陵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其空間布局、設計理念和建築形制承襲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党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並見證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遺産委員會還高度讚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為保護該遺産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實地考察時,委員會的專家們對我們的土遺址保護技術充滿興趣,不厭其煩地詢問技術細節、創新之處,令我們感到既驚奇又欣喜。”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夏陵”申遺諮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感慨,“通過文化遺産申報工作,我們為世界貢獻了遺産保護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

  將守護進行到底,國家文物局&&,將會同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提升西夏學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闡釋西夏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堅持保護第一,全面推進西夏陵保護傳承與展示利用,推動遺産地可持續發展,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完)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