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這是我的解憂卡,有事隨時撥這個電話。”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文萃社區中房錦裏小區的健身小廣場上,社區工作者丁雅輝一邊向居民發放睦鄰解憂卡,一邊笑着叮囑老人。這張巴掌大的卡片上,不僅印着她的姓名、&&方式,還整合了社區、物業、派出所等服務熱線,如同居民身邊的“民情直通車”,讓訴求化解跑出“加速度”。
自2020年成立後,板橋鄉文萃社區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公益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三個清單”,精準把握老人、兒童較多的現狀實際,引入“融活・萃服務”理念,實現“老有所依、幼有所育、鄰有所盼”,形成自助互助共助的社區治理新格局。今年,作為利通區打造6個“三個服務”清單體系建設縣級蹲點示範社區之一,板橋鄉文萃社區的治理工作更是正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鄰居垃圾清理不及時,樓道經常有異味,可是礙於情面,不好直説……”解憂管家、老黨員吳建林從樓棟信箱獲取居民的信件後,當天便&&物業巡查,經過清掃處理,很快樓道異味消失。“解決了問題,又沒有傷和氣,解憂信箱真是貼心又方便。”居民由衷點讚這種不記名、零壓力的方式,讓居民從敢説話到願説話。
目前在文萃社區,像吳建林這樣的解憂管家共有126名。為破解基層治理“最後一米”難題,文萃社區積極創新“TA力量”動員機制,組織熱心黨員、離退休居民、社區工作者等成立了“解憂管家團”。解憂管家們穿梭於社區30個微網格之間,依託128個樓棟微信群和61個實體解憂信箱,搭建民意“高速路”,通過“居民點單—管家接單—社區督辦”模式,推動民生問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文萃社區匯聚多方力量。按照黨建引領搭&,社區主導規劃、居民需求牽引、企業資源聯營的思路,社區黨支部聯合中房物業吳忠分公司黨支部,深化“塞上紅管家·文錦共鄰”社企聯建紅色物業服務模式,以黨建引領萃合力、文化浸潤萃鄰心、科技賦能萃智慧和生態共建萃美景四大維度,實現社區治理與物業服務企業深度融合,開展“物業+七助”精準服務,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從基礎管理到品質生活躍升。
實現從“帶娃”到“育娃”的升級,是文萃社區在“一小”服務方面的一大創新。社區打造“小萃苗”之家,設立愛心託管班、“小萃苗”公益課堂和“小錦鯉課堂”,聯合返家鄉大學生、青年志願者開展團團暑托班、“利小團”寒假學堂,發放“爭章護照”和“小萃苗特色章”,採用以小帶大工作方法,帶動中青年家長參與社區治理,從而實現了兒童帶動家庭,家庭改變社區,形成共育共創的社區治理格局。
與此同時,文萃社區還堅持以滴灌式精準施策,深耕“向日葵成長計劃”志願服務項目,探索實行“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融合服務模式,精準對接11名殘疾、低保困境兒童需求,提供物質幫扶、學業輔導、心靈關懷和興趣培養等服務,為轄區10名困境兒童提供一對一伴“雲陪”服務,構建社會支持網絡,致力於讓殘疾、低保困境兒童如同向日葵般向陽而生,茁壯成長。
而從養老到享老,則讓文萃社區的老年人也深切感受到了社區治理的精細變化。社區以助餐、助樂、助行、助醫、助學“暖心五助”服務機制為有力抓手,不斷優化文錦共鄰·幸福裏·養老服務站和日間照料中心等陣地老年服務功能,聚焦老有所為,組建“銀發嘮嗑會”,退休黨員、熱心老人每日活躍在小區涼亭,以拉家常形式收集群眾“急難愁盼”,讓“充實腦瓜子、打開話匣子、鍛造金嗓子、跳出舞步子、融入大圈子、生活有樂子”成為社區老人們生活多姿多彩、精神文化充盈的生動寫照,打造家門口的“幸福養老圈”。
“小區年輕人和學生下班放學晚,常趕不上日間照料中心的飯點……”一次嘮嗑會上,居民隨口一提的問題卻被文萃社區黨支部書記吳佳認真記在本子上,隨後社區立即展開調研,社區食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營業時間至晚上9點,周末正常營業。截至目前,“銀發嘮嗑會”已累計收集助殘服務、物業服務等各類意見建議41條,推動解決監控安裝、助餐服務等問題16件,成為社區精準對接民生需求的“前沿陣地”。
距離食堂午餐開餐還有半小時,“文錦共鄰·幸福裏”社區食堂飄出飯菜香,打飯窗口六大類、37種餐點色香味俱全,上方懸挂着清晰的價目表。70歲呂秀梅帶着飯盒趕來,點了一份牛肉小炒、土豆絲、湯和米飯,享受60歲以上老人專屬的“長者優享價”,只花了8元。“兒女不在身邊,老伴又需要人照料,家裏做飯成了大問題。”呂秀梅説,“社區食堂解決了大難題,飯菜種類多、價格實惠,我天天都來。”
據悉,“文錦共鄰·幸福裏”社區食堂每天專門供應5種適合老人的菜品,而低保戶、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在享受“長者優享價”基礎上,還能再享八折優惠。在文萃社區像呂秀梅這樣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共有165人,對其中行動不便的高齡、失能、獨居老人,社區提供 “點單式”送餐服務。“他們只需提前給網格員打個電話,工作人員送餐上門。”社區黨支部書記吳佳説。
文萃社區以“融活·萃服務”為核心,通過精治、育娃、享老和聯建等多方面的精耕細作,持續提升社區服務品質。正如文萃社區黨支部書記吳佳所説:“做好社區工作,就是社區工作者與群眾協力用‘看得見的變化’回應‘盼得着的期待’。”(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