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捨不得丁書記離任,希望組織批准丁書記繼續擔任我們的駐村書記。”在鹽池縣大水坑鎮新建村,村民聽説來自長慶油田採油三廠的駐村第一書記丁振倍即將離任,便自發相聚在村委會,向組織寫申請書、按紅手印,希望留住丁書記。
7月1日,丁振倍收到來自鹽池縣委組織部的批復,雙手有些顫抖,當他看到“丁振倍繼續留任新建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字樣時,瞬間紅了眼眶。
駐村7年,從普通駐村隊員到第一書記,從大水坑鎮紅井子村到新建村,丁振倍付出了努力,也收穫了感動。
想起2019年第一次入駐紅井子村的場景,丁振倍有些恍惚。當時,紅井子村下轄8個自然村的613戶人家,像散落的棋子分佈在荒灘上。一塊塊田地裏,稀稀拉拉的蕎麥蓋不住地皮;坑坑洼洼的鄉村路,揚起的塵土有半人高……回憶起初到紅井子村的見聞,他神色沉重。
“萬事開頭難!”丁振倍入駐紅井子村的第一天,便在駐村日記的首頁寫下了這5個字。“那時候,我騎着摩托車,走遍了村裏的每一個角落。”丁振倍回憶道,因為寧夏鹽池地區天氣乾旱,村裏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業,村中只剩400多名老年人,其中高齡殘疾老人就有15戶,生活困難無人照料,村裏3000多畝耕地也已撂荒多年,沒有撂荒的土地也只能種植蕎麥等低産經濟作物,每畝收入只有七八十塊……越走訪,他的心情越沉重。
面對撂荒的耕地,丁振倍通過全面摸排、多方調查,決定將村民的閒置土地由村集體集中承包,然後進行土地流轉,讓願意種植的個體或者集體種植,發展集體經濟。
鄉親們聽説土地要流轉後,心裏就有些犯嘀咕:“土地流轉後還能收回來嗎?”
為説服老鄉,丁振倍掰着手指頭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你撂荒的耕地都快變成雜草灘了。土地流轉後,坐在炕頭每畝地就能收入100塊,最重要的是咱以後還有權收回土地。”
丁振倍的話讓不少老鄉吃了“定心丸”,一畝、兩畝……一個個村民最終在土地流轉登記本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年後,80畝的流轉地,開滿了金燦燦的萬壽菊,村民們站在地頭上,笑意盈面。那一年,紅井子村打破了長期以來集體收入為“0”的局面,村集體首次創收10萬元,大夥的日子有盼頭了,丁振倍的信心也足了。
丁振倍的信心越足,他的“鐵腳板”也走得越快:大力推動特色産業,將優質灘羊、蕎麥、土雞蛋等産品賣進省城,實現年收益10萬元;協調採油三廠紅井子作業區的鏟車修出3條村生産路,終結了村民“雨天一腳泥”的歷史;以“黨建聯盟”的形式,開展志願活動,每年為村裏孤寡、低保老人送去近萬元的米麵油等慰問品;邀請寶石花醫院醫生走進田間地頭,守護村民健康……駐村期間,他多方奔走,協調資金,讓紅井子村這個“空殼村”蝶變成了“幸福村”。
紅井子村4年的淬煉,讓丁振倍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的榮譽。2023年7月,他帶着組織的肯定,前往新建村擔任第一駐村書記。
新建村位於鹽池縣大水坑鎮東部,下轄9個自然村。駐村後,為盡快掌握新建村的情況,丁振倍帶着同樣來自採油三廠的駐村隊員陳偉立即開始隨訪。他們用2個月的時間,走遍了9個自然村556戶人家,為低保戶、殘疾戶、監測戶、大病戶等建立了“專屬檔案”,詳細記錄着他們的家庭狀況、致貧原因等。
面對106戶脫貧戶、200多名空巢老人,乾旱缺水且沒有青年勞動力的窘境,丁振倍陷入思考:如何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有一次,新建村與紅井子作業區姬四聯中心站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時,丁振倍偶然聽説姬四聯中心站種植的西梅已經成熟,不僅收成好,還得到了大家的喜愛。他眼前一亮,心中頓時有了主意——發展庭院經濟。
回村後,他上網了解了西梅的成長條件,並邀請專家對新建村的水質、土壤、環境進行了進一步考察。同時,多次前往銀川各大市場、水果店,西梅産地進行調研,了解到西梅富含多種維生素,有着産量高、易儲存、市場需求量大等優勢。
他和陳偉將種植西梅的想法匯報給採油三廠,希望得到組織的支持。同時動員老鄉了解和種植西梅,發展庭院經濟。
面對新書記的新想法,大家都猶豫不決。氣氛微妙處,脫貧戶宋花率先站了出來,“我種,我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院子裏種上西梅不僅能多些收入,還能給我的日子增添點生機。”
宋花、李發海等這些丁振倍日常最挂心的人,一個個&&,願意率先試點種植西梅。
為讓村民盡快嘗到甜頭,丁振倍和陳偉特意挑選了已成長3年的成熟果樹,確保當年種植,次年結果。目前,新建村的5畝100棵西梅樹長勢喜人,預計畝産過千斤,總經濟效益保守估計超5萬元。
在新建村,丁振倍向採油三廠協調鏟車幫老鄉拆除危房50多間,修路10公里,為群眾節約資金8萬多元;通過直播帶貨、動員同事親友人等形式,為老鄉銷售灘羊80多只,銷售西瓜2000多斤,帶動群眾增收10萬元。
“交心。”回過頭來看,丁振倍用兩個字總結走近群眾的訣竅。“和老鄉相處,要從細處、小處着手。” 因為交心,他第一時間幫曹德兵落實了大病重病醫療救助,因為交心,給監測戶何振強家的廁所改造提供政策性幫扶……也因為交心,丁振倍得到群眾的信任越來越多,工作開展得越來越順。
駐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老鄉口袋逐漸鼓起來的同時,丁振倍帶動老鄉積極開展“六個先鋒”示範引領行動,每年評選“優秀示範戶”12戶,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群眾的精神文明素質,漸漸地,老鄉臉上的笑容變多了,鄰里關係也越來越和睦。
“任滿換屆,老鄉捨不得我走,其實我也想繼續留在新建村,再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拿着組織的留任通知,丁振倍既為這份信任感到自豪,又覺得壓力十足。産業發展難度大、村民思想觀唸有待轉變、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這些又成了丁振倍新征程上要攻克的新難題。(田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