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為加快建設“文旅強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積極探索“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形成了集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早茶文化、非遺文化為一體的特色産業鏈條,農文旅和鳴奏響“兩化一振興”最強音。
素有“水旱碼頭、天下大集”美譽的利通區,目前共有文旅企業及經營單位200余家,培育A級景區8家,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3個,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1處,自治區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3個、特色旅游村7個、星級鄉村旅游示範點14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2個。建成利通區初心館、利通區黃河農耕文化展示中心、利通區文化館、利通區圖書館及圖書分館26個,支持鎮村建設農家書屋113家、移動鄉村大舞&12個。2024年2月成功創建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範區。
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利通區有哪些典型做法呢?
堅持高位推動,激發城市化發展“驅動力”
“以基為要”,文旅産業基礎設施完善。近年利通區積極構建集觀光采摘、農耕文化、非遺體驗、休閒娛樂、民宿旅游等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鏈條,大力實施黃河文化公園(寧夏段)牛家坊文旅融合項目、吳忠市利通區鄉村旅游集聚區等項目,鼓勵旅游重點村鎮因地制宜改(擴)建旅游民宿180余家,打造葡園農莊、丫丫農莊等星級鄉村旅游示範點14家,盤活鄉村閒置資源,持續完善A級景區、景點游客中心和停車場等功能配套設施,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提升,農文旅融合發展“提標擴面”成效顯著。
“以人為本”,文旅業態創新釋放活力。聚焦鄉村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利通區強化旅游産品供給,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區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成功打造了1處集農耕文化展示中心、特色飲食文化展區和數字動感體驗中心為一體的室內公共文化空間,將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和現代化科技有機融合,助力4A級景區提檔升級。
支持吳吃堡城、光耀美食街、萬達金街、萬達文旅小鎮不斷豐富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引進香丁丁、劉三朵、蘇子早茶等地方特色品牌進駐運營,旅游業態體系不斷豐富。支持利通區文旅投公司運營“漫游利通”文旅品牌,打造輕鋼民宿、碧玉民宿、向野花園、林溪客棧等網紅民宿;支持大河畔·歸山精品民宿項目建設,推動建成鄉村旅游示範區、樣板區,旅游服務環境持續優化。
堅持活動賦能,釋放公共服務均等化“信號槍”
積極籌劃冰雪活動。2025年1月委託吳忠市哈哈樂園兒童游樂有限公司在利通區北環路以北,康養路以西(融味坊對面)建設了一處佔地30畝的臨時滑雪場,活動期間接待群眾12萬餘人次,帶動消費17萬餘元;旱地冰壺比賽2025年已納入自治區青少年錦標賽,由鹽池縣承辦。利通區旱地冰壺代表隊由利通街第二小學負責日常訓練,現已培育兩支隊伍,共有運動員24人。
深耕利民文旅體活動。依託“游在寧夏、吃在吳忠”美食招牌,持續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吳忠早茶美食文化節大型品牌文旅消費活動;創新開展“跟着賽事來寧夏、游吳忠、逛利通、品美食”活動,搶抓“五一”消費節點,策劃實施“越野‘箏’鋒 暢游吳忠 品味利通”文旅促消費“1+2+8+N”系列活動;舉辦第二屆“從利通出發”寧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動、“塞上江南 運動寧夏”2025首屆吳忠全國風箏精英賽暨萬人風箏嘉年華。年均舉辦寧夏黃河金岸(吳忠)馬拉松比賽、青少年羽毛球等各類體育賽事200余場,配套開展農特産品展銷、美食展示,打出一套“賽事吸睛+文化賦能+旅游消費”的文旅體“組合拳”,切實用“舌尖”美味帶動“腳尖”進位,把游客“流量”變為消費“增量”。
推進文化惠民演藝。常態化開展非遺過大年、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等各類惠民文藝演出,年均達400余場次。今年五一,邀請北京演藝集團、寧夏演藝集團等4個專業團隊巡迴演出,實力唱將雲飛、玖月奇蹟王小瑋、傳奇樂隊布衣樂隊等多名大咖到場,以沉浸式舞&藝術融合歌舞劇、戲曲、相聲等豐富多彩的演繹節目,共計組織惠民演出67場次;期間全天候組織漢服NPC巡游演出,同步開展“奇幻狂歡 歡樂盛典”馬戲嘉年華、越野音樂嘉年華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演出現場人山人海。
堅持渠道衍生,夯實産業融合“硬底盤”
精品旅游線路吸睛引流。串聯“嫁接”景區,針對旅游群體分類,差異化打造利通區研學主題一日游、懷舊主題二日游、鄉村休閒三日游精品線路,制定“利通逃跑計劃”旅游宣傳冊,實現鄉村旅游業態跨區域聯動發展,大力推動鄉村游、研學游、露營游等新業態提質升級。
文創周邊産品IP亮眼。大力實施文創特色産品打造行動,發展“首發經濟”,依託劉三朵八寶茶、強家老醋等非遺品牌以及早茶等特色美食,聯合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發國潮特色文創産品;指導各旅游村鎮圍繞大青葡萄、富硒大米、靈芝等特色農副産品,打造“一村一品”鄉村旅游精品文創周邊,推動産業融合提升縱深發展。依託巧兒刺繡、文花工匠室等文化基地,開展漢服體驗、插花、刺繡、剪紙茶話會等多種類型活動,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沙龍,帶動文化空間拓寬諸如伴手禮、聯名周邊等産品,推動提升文旅産業現代化、創新化水平和聚合能力。
堅持文旅共榮,培育非遺傳承“新動能”
非遺文化保護成效顯著。利通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64個,包含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6個自治區級項目,14個市級項目和18個利通區級項目,形成金字塔式的保護結構。現有非遺傳承人143人。其中王德勤、張寶玉、李夏音、陳堃、馬國強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另有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31人、市級傳承人70人,利通區級傳承人37人。政府主導的搶救性保護工程已建立18個非遺傳承基地。已梳理出不可移動文物69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自治區級文保單位6處 ,普查完成率100%。
非遺文化發展勢頭迅猛。堅持以“文化遺産利用 + 文旅業態創新”為主線,積極推進“非遺+文旅”研學游一體化場館建設,強家老醋文化養生園、巧兒刺繡藝術培訓中心等地積極推動文化遺産多樣化呈現,在石佛寺傳統村落建設中嵌入陳氏醫技十法、楊氏拳等非遺體驗空間,開發醫療康養、武術教學、金絲畫等沉浸式民俗展示活動,彰顯利通文化“符號”,為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注入活力。
非遺傳承路徑豐富多樣。支持鼓勵文藝行業組織、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非遺進校園”品牌。定期舉辦“非遺+旅游融合發展”等專題培訓班,積極引導非遺傳承人、高校大學生及文化企業帶頭人等群體,深挖非遺技藝及內涵,拓寬文化遺産傳承培育路徑,非遺傳承人趙文花團隊緊扣剪紙元素開發“漢服”“蓋碗”等系列産品100余種,將傳統非遺與時尚元素相結合,在傳統與時尚交融互動中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