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新群體”成為社區治理“新”力量-新華網

利通區:“新群體”成為社區治理“新”力量

2025-07-07 09:04:37
來源:利通區融媒體中心

  盛夏午後,外賣騎手張靜的接單&&顯示已跑了28單。她拐進金塔社區紅色暖“新”服務驛站時,熟練地從茶水櫃倒了杯水,又從愛心藥箱裏拿了片降溫冰貼。“以前渴了買瓶水,累了就在電動車上瞇會兒,現在這兒啥都有。”張靜語氣裏帶着踏實的滿足。

  張靜所在的金塔社區是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的老社區,轄20個小區,聚集着17家新業態站點、126名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他們每天穿街走巷,是社區裏最‘活’的眼睛,可過去總覺得‘隔着層窗戶紙’。”社區黨委書記楊婷坦言,如何讓這些“流動身影”從“治理對象”變成“治理力量”,曾是社區的一道難題。

  破題的關鍵,藏在“以暖聚心”的服務裏。2023年,社區利用現有空間,打造紅色暖“新”服務驛站。從休息沙發到應急雨具,從熱飯微波爐到常備藥箱,這些“小而實”的設施,讓新就業群體“有門可進、有家可依”。“這裡提供臨時休息、飲水就餐、免費充電、更換裝備等服務,為我們打造了一個補給站,省了不少事。”快遞員馬鑫説。

  “暖”不僅是“給服務”,更是“共參與”。金塔社區通過走訪摸清新就業群體需求,創新推出“一書三單”機制:與10家新業態站點簽訂共建協議,將新就業群體的“需求清單”與轄區單位“資源清單”精準對接;同時依託“紅騎”小哥微信交流群,讓騎手們變身“流動網格員”,發現樓道堆物、飛線充電等問題,拍張照片、發個定位,社區網格員半小時內就能跟進處理。

  “今早送單路過銀塔小區3號樓,看到飛線充電,發群裏就有網格員來協調。”外賣小哥張強晃了晃手機,“現在群裏可熱鬧了,樓道堆物、路燈不亮、寵物糞便沒清理……跑單時發現的小問題,大家都爭着當‘社區情報員’。”

  針對老舊小區消防通道堵塞、飛線充電等問題,金塔社區充分利用新業態就業群體走街串巷、熟悉社情、貼近居民的優勢,搭建治理友好建設環境,鼓勵快遞、外賣小哥擔任“移動網格員”,建立“紅騎”志願者微信交流群,並制定了“發現—處置—反饋—激勵”標準化流程。

  今年以來,金塔社區已累計解決91件民生小事,其中處理電動車違規充電隱患40余起,清理樓道堆物50余處。每有效上報1條隱患即可積3分,積分可在暖“新”驛站積分超市換領禮品。

  在此基礎上,金塔社區還創新開展“1+12”全周期“暖‘新’系列友好服務活動”,針對新業態群體家中老人吃飯不便、孩子無人看護等後顧之憂,社區開放老年飯桌、未成年人活動中心等功能室,讓騎手們跑單時不再挂心“家裏的事”。通過技能培訓、職業指導等活動,幫助他們提升職業競爭力。更通過定期組織的社區文化活動,讓這群“流動身影”在參與中找到歸屬感。如今,這些服務不僅凝聚起新就業群體的參與熱情,更讓他們真正實現從“融入社區”到“共建社區”的轉變。

  “社區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我們堅持把服務做進去,再把作用帶出來,促進新就業群體與基層治理的‘雙向奔赴’。”社區黨委書記楊婷説,“這些穿梭在街巷裏的‘熱心人’,正讓我們的社區更有溫度、更有活力。”

  金塔社區的探索,正是利通區推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的縮影。截至目前,利通區積極打造“1+28+N”服務矩陣,為新就業群體構建“1公里續航服務圈”。依託現有鄉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驛站)、戶外勞動者驛站等陣地資源,建設紅色暖“新”服務驛站61個,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免費充電、飲水、用廁、歇腳等服務。

  “我們正在推動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建設,打造友好社區、友好商圈、友好商戶、友好小區等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為新就業群體提供熱可納涼、冷可取暖、累可歇腳等‘近在身邊’的服務,着力解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飲水難、就餐難、充電難、歇腳難、如廁難等一系列實際困難。”利通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治理對象”到“治理力量”,利通區正以黨建為引領,用“小驛站”串起“大治理”,讓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在城市發展中找到歸屬感,彰顯新作為,為基層治理注入蓬勃“新”力量。(馬佳慧)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