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晴好,興慶區塞上黃河大閘蟹生態養殖園通貴鄉基地的水面泛着粼光,1314畝改造一新的蟹塘邊,一場特殊的技術培訓正在進行。寧夏鑫澤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婷,正在詳細講解着高標準大閘蟹池塘改造及河蟹養殖技術。
“通過規範水草種植、納米增氧、水質調控、病害防治等技術,今年的大閘蟹能比去年大一圈。”陽光下,這場聚焦“塞上黃河大閘蟹”的養殖課堂,勾勒出現代農業的輪廓,正悄然講述着興慶區上半年經濟穩進提質的生動故事。
今年以來,興慶區積極落實各項舉措,推動畜牧業和漁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建立領導包抓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強化創新引導、實施項目驅動、開展招商引資以及強化技術培訓等多維度發力,上半年畜牧業和漁業重點任務順利推進。”興慶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畜牧水産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孫紅玲介紹。
“從300畝老魚塘,到現在的千畝生態養殖園。”張婷指着遠處忙碌的清淤機械介紹,興慶區不僅協調魚池收回、牽線專家團隊駐場指導,更在基礎設施上“雪中送炭”——新架的電路讓增氧設備24小時運轉,硬化道路直通分揀車間選址地。這種“政府搭&、企業唱戲”的模式,讓曾經零散的魚塘搖身變為標準化養殖基地,無人機巡塘投喂替代傳統人工,預計年産優質河蟹的目標值,正隨着蟹苗生長日漸清晰。
據了解,通貴鄉高標準河蟹養殖産業園項目依託黃河水域資源和寧夏地理優勢,致力於打造獨具特色的資源型、生態型領袖品牌。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以公司為龍頭,指導農戶集中發展養殖産業,統一組織技術、資金和銷售,推動河蟹養殖標準化、産業化發展。
該項目建設規模宏大,包括建設35個高標準養殖池塘、1000平米現代化分揀車間、5個6000平米冬儲大棚,輻射帶動周邊縣市農戶養殖河蟹10000多畝,預計年産大規格優質河蟹32萬斤。項目總投資約5228萬元,2025年一期池塘改造提升投資2113萬元,目前已順利完成王家洼子魚池收回、合作協議簽訂及前期規劃設計工作,施工隊伍已進場對約200畝坑塘水域進行清塘和清淤。
從3月份投苗到現在,養殖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張婷對今年的河蟹産量充滿信心,預計將迎來豐收年。這不僅是企業的豐收,更是興慶區産業升級、經濟發展的豐收。
上半年,興慶區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産業提質增效,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激活發展動能,政企協同發力,實現了經濟“雙過半”目標。下半年,興慶區將繼續強化政策支持,建立專班機制,在設施農業基礎設施確權貸款、品牌建設、乳製品加工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畜牧業和水産業進一步發展,確保年底任務順利完成,為全年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喬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