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衛市沙坡頭區圍繞農村、社區行政區域交錯、服務對象重疊、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積極探索“村社聯建”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組織聯建、産業聯營、治理聯抓、服務聯做,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格局。
組織聯建 凝聚基層發展合力
走進長安社區食堂,看到居民們正圍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歌舞、嘮家常,大家一改往日“樓道見面不搭話”的尷尬,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之前我們住上下樓,見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今天坐到一起吃月餅、看節目,不知不覺就聊起來了,感覺親切了不少呢。”社區居民張伏明説。
濱河鎮長安社區、南元村等11個村和社區在中秋、春節、元宵節期間,聯合開展“三村一社僑聯動 籽籽同心迎新春”主題活動、“萬家燈火鬧元宵 一碗湯圓盈瑞氣”文藝演出和“蛇年有好‘市’ 金蛇迎春節”年貨節,民俗表演、非遺展示、集市消費等多元形式吸引2000余居民參與,讓傳統節日在基層治理中煥發新活力。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文昌鎮東園村、黃灣村與明珠社區充分利用東園村VR課堂、黃灣村黨員學習教育課堂等資源力量,聯合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和紅色教育,黨組織的組織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産業聯營 激活閒置資産動能
為破解村集體産業發展瓶頸,文昌鎮雙橋村和迎賓社區進行跨區域整合資源,村黨組織盤活閒置資産,社區黨組織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社區宣傳引流、村集體運營落地”方式,共同建成了雙橋嘉苑便民市場,成功構建起“15分鐘便民生活圈”,既根治了佔道經營頑疾,又激活了閒置土地價值。
濱河鎮新墩花園社區與新墩村共同創辦的鑫墩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廠房內,30 名居民正在進行分揀工作,他們利用閒暇時間分揀衣物,不僅可以照顧老人孩子,還能增加一份收入。公司將年營業利潤的5%捐入社區公益基金,用於困難幫扶、環境整治、為老為小服務等民生實事。“村社採取産業聯營的方式把廢品變成資源,用資源換取資金,居民的收入增加了,民心也就凝聚起來了。”社區書記黃莉説。
治理聯抓 營造多元參與生態
從“幹部獨角戲”到“黨群大合唱”,統籌全區22個村、社區跨區域協同建起“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基層治理新生態。
“嫁女不收‘高額彩禮’,日子越過越有底氣!” 在萬達商圈黨群服務站,濱河鎮陽光社區與南關村聯合組建的宣講隊正在給來往的消費者宣傳抵制高額彩禮的內容。
這支志願服務隊已經百餘次深入商場、小區開展“抵制高額彩禮 倡導簡約婚禮”主題宣傳,他們通過案例剖析、現場簽約等不同形式,大力倡樹文明新風尚,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同時,各村和社區聯合培育164支志願服務隊伍,吸納退休黨員、商戶、居民等2271名志願者開展“新河志願‘紅’ 守護生態‘綠’”等志願服務活動3000余次,基層治理實現了從“黨員幹部主導”向“黨群共建共享”的轉變。
服務聯做 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在濱河鎮中山社區,一間原本堆滿雜物的庫房,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120平米的“悅鄰健身房”,跑步機、乒乓球&、力量訓練器材一應俱全,每天都有30余名居民前來鍛煉和活動。這本是南關村的一間庫房,為了滿足居民運動健身需求,南關村和社區溝通協商,由社區出資源、村集體出場地,盤活閒置資産,打破“村居壁壘”,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讓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溫度。
為實現區域黨建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達到村和社區公共服務均衡共享目標。濱河鎮新河社區與大板村、炭場子村簽訂《資源共享協議書》,文昌鎮明珠社區與黃灣村簽訂《辦公用房共用協議書》,採取活動陣地公用、活動資源共享的方式實現 “城市資源下鄉、農村資源進城” 的雙向流動。
“村社聯建的初心是服務居民,村社聯建的目的也是服務居民。”沙坡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將做細做深做實“村社聯建”,構建起村社優勢互補的“發展共同體”,以共建促共治、以共享促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