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6月22日電(記者艾福梅)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寧夏大學主辦,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通史研究室承辦的“中國歷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學術研討會於6月20日至21日在寧夏大學舉行。來自全國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學術期刊編輯部的8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歷史上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以及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三類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
寧夏大學副校長聶丹教授代表寧夏大學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寧夏大學發展的各位領導、專家致以誠摯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期盼與會專家學者和高校科研院所進一步加強與寧夏大學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動新時代民族學、歷史學學科建設內涵式發展,為寧夏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凝聚共識,提供歷史智慧和學理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楊艷秋研究員説,該所近年來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等時代命題,在實證研究、理論創新、學科體系建設、服務國家治國理政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標誌性成果,先後參與主持了五卷本《中國通史》《(新編)中國通史》《中華思想通史》《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大歷史觀下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研究》《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歷史維度、內在邏輯和發展脈絡研究》《大一統國家政體建設與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貢獻研究》等重大課題項目,系統梳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深刻闡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本質內涵,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價值取向。
她還就進一步深化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認識,拓展相關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提出了三點認識:一是深化規律性認識,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開展;二是聚焦“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時代精神,彰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鮮明取向;三是服務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大局,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貢獻來自歷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大會主旨報告階段,中央民族大學李鴻賓教授、寧夏大學杜建錄教授、山東大學王曉鵬教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俊民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孫靖國副研究員、山西大學趙傑副教授分別從理論與方法、文化認同與政治制度、簡牘與交通史、中西文明比較、古地圖等角度探討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理論構建、時代特徵以及中華文明包容性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意義。
與會專家學者通過大會主旨報告、分論壇探討、實踐觀摩等多種形式,聚焦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內在邏輯四大主要議題,深入研討,溝通交流,碰撞思想,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説服力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深入推進歷史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與機制研究,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豐富內涵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證。(完)